林小树摇头:“你们不需要解释。音乐本身就是语言。当你们开口的那一瞬,所有人的心都会安静下来。”
他请来AI语音团队,制作了一段五分钟的多语种导览短片,用动画形式讲述“嘎老”合唱的历史渊源,并配以中英法西俄五种语言解说。短片将在纽约展厅循环播放。
同时,他也联系了陈露,请她为老人们设计一段极简舞台动线??不复杂,不炫技,只需缓缓走入聚光灯下,围成圆圈,闭眼开嗓。
“真正的震撼,来自于纯粹。”陈露说,“我们要做的,是让世界看见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与此同时,《我在》第十集如期上线,标题为《吴阿婆:最后一首歌》。
镜头里,这位九十二岁的老人坐在窗前,阳光洒在她满头银发上。她回忆起十六岁第一次加入合唱团的情景:“那天我赤脚走十里山路,脚底全是血泡。可当我听见第一声和声升起,疼就忘了。”
她抚摸着胸前的银饰:“这是我母亲传给我的。她说,只要这声音不断,我们就不是孤魂。”
影片最后,她对着镜头轻声说:“我不知道还能唱多久。但我希望,有人愿意接着唱下去。”
全网沉默三分钟,随后爆发出海啸般的转发与留言。
>“我报名学侗语。”
>“我们小区业主群自发组织‘民间歌谣夜’。”
>“求开放线上合唱计划!我想加入!”
李春梅看到数据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启动“百人传歌”公益项目: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学习并传承濒危民歌,每学会一首,便可获得认证,并参与年度线上合唱盛典。
报名通道开放二十四小时,超八万人提交申请。
而就在舆论持续升温之际,一场风波悄然酝酿。
某权威文化评论公众号发布万字长文《警惕“苦难美学”的泛滥》,直指林小树团队“刻意挖掘边缘群体的伤痛,包装成文艺商品贩卖”,并批评《大地之音》“将农民置于舞台中央是一种变相的猎奇”。
文章迅速被各大平台转载,支持者称其“戳破情怀泡沫”,反对者则怒斥“精英傲慢”。
林小树没有立即回应。
他只是在微博转发了张小勇的新小说截图??《钢铁之上》第二章已更新,写的是一个塔吊工人在百米高空读诗的经历。配文写道:**“你说这是苦难,我说这是生活。而生活,本就有权被书写。”**
这条微博一夜之间获赞三百多万。
更有无数普通人自发上传自己的“非典型人生片段”:环卫工人的晨跑日记、聋哑快递员的手语vlog、高原邮差给孩子画的星空明信片……
#我的生活不需要被定义#登上热搜榜首。
三天后,林小树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首次回应争议。
记者问:“有人说你在煽动情绪,打造‘道德制高点’,你怎么看?”
他平静地说:“如果真实的情感叫煽动,那虚假的冷漠是不是该叫文明?我们拍的从来不是‘苦’,而是‘不肯低头的劲儿’。你看黄振国学英语,看他凌晨揉面;你看卓玛拉措翻山上学,看她冻裂的手指还在写字。这些人不喊累,但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他又说:“我不在乎有没有制高点。我只希望,有一天,一个孩子想当诗人,不会被人笑‘没出息’;一个老人想再试一次,不会被人说‘晚了’。”
采访刊出当晚,原公众号删除争议文章,作者私信道歉:“我母亲昨天给我看了一段视频,是我外婆年轻时在田埂上唱山歌的影像。她说,‘你小时候最爱听,后来嫌土,再也不让唱了。’我突然明白,我批判的,正是我亲手弄丢的东西。”
林小树回了一句:**“找回来,还不晚。”**
风波渐息,纽约之行进入倒计时。
出发前夜,林小树独自回到昭通老家,在父母的老屋住了一晚。房子早已翻新,但他坚持睡在原来的房间里,墙上还贴着他小学时写的诗。
半夜醒来,他听见窗外蛙鸣阵阵,风吹树叶沙沙作响。他打开录音笔,低声说:“明天就要走了。这次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吴阿婆,为了黄振国,为了所有把心事藏进歌里的人。我不知道我能改变什么,但我知道,如果不做,就会有人永远沉默。”
清晨五点,村口聚集了几十名乡亲,捧着鸡蛋、腊肉、手工布鞋,塞进他的行李箱。
“小树啊,替我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一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说。
“我会的。”他点头,“也会把外面的好东西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