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没钱怎么当明星 > 第二百四十二章 消失的三十年(第1页)

第二百四十二章 消失的三十年(第1页)

华夏动漫产业从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持续了大概三十年的衰落。

称之为‘动漫消失的三十年’。

从画风引领影响全球的华夏学派时期,82年连环画出版量近9亿册一直衰退到05年的4000万册,终于在。。。

林小树站在天台边缘,风从东边吹来,带着初春的凉意和城市苏醒前的寂静。他没有穿外套,只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卫衣,袖口磨出了毛边。那是母亲亲手缝补过的,针脚歪斜却结实,像她三十年来默默撑起这个家的方式。

手机还在震动,一条接一条的消息涌进来。有媒体问他是否要回应热搜,有粉丝说看了那封信哭了整夜,还有“微光班”的孩子们发来语音:“林老师,我也想写诗。”“我昨天把作文投给了县文化馆!”“我爸第一次说我‘有点出息’。”

他一条条听着,嘴角始终挂着笑,眼睛却渐渐湿了。

他知道,这不只是流量的胜利,而是某种更深的东西被唤醒了??人们开始渴望真实,哪怕它粗糙、笨拙、不完美。

他想起卓玛拉措站在雪地里念诗的样子,想起父亲在电影院门口那一眼回望,想起李春梅带着孩子们在地上用树枝写字时飞扬的尘土。这些画面没有滤镜,没有剪辑,却比任何爆款视频都更有力量。

他打开录音笔,轻声说:“今天是三月七日,清晨六点十二分。我想记录一件事:我们正在做的,可能不是改变世界,但至少,我们在阻止世界把人变成机器。”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脚步声。黄圣衣披着风衣走上来,手里拎着两杯热豆浆。

“就知道你在这儿。”她说,“又一夜没睡?”

林小树接过豆浆,指尖被暖意刺了一下。“睡不着。总觉得……还有事要做。”

黄圣衣靠着栏杆坐下,望着远处渐亮的天际线。“你说,为什么一封信能炸成这样?”

“因为它说的是真话。”林小树低头吹了口热气,“现在太多人活在‘应该’里??你应该成功,你应该漂亮,你应该年入百万。可没人问你疼不疼,累不累,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的梦想长什么样。”

黄圣衣静静听着,忽然笑了:“你知道吗?陈露昨天录了一支新舞,全程坐在轮椅上完成。她说,这不是退让,是重新定义舞蹈。”

林小树怔住。

“她把视频发到了‘原生记忆实验室’的公共账号下,配文只有两个字:‘我在’。”

两人沉默片刻,风卷着豆浆的香气飘散开来。

“我们要不要做个系列?”林小树突然说,“就叫《我在》。每期拍一个普通人,在他们最艰难的状态下,依然选择坚持表达自己的故事。不美化,不煽情,就让镜头自己说话。”

黄圣衣眼睛一亮:“比如?”

“比如那个聋哑女孩,靠读唇语考上美院的;比如云南山里的小学老师,一个人教五个年级,每天骑摩托翻三座山;再比如……你爸当年办厂失败后,在菜市场摆摊卖饺子,一边包一边背英语单词的事。”

黄圣衣猛地转头看他:“你怎么知道这事?”

“我去你家吃饭时,听见你妈提过一句。”林小树笑了笑,“她说,老爷子嘴上不说,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觉得‘不能输得太难看’。”

黄圣衣鼻子一酸,赶紧低头喝豆浆。

“就从你爸开始吧。”林小树认真道,“我们不拍他现在的风光,就拍那段最低谷的日子。让他亲口讲,怎么在凌晨四点揉面的时候,对着收音机练发音。”

黄圣衣抬头看着他,声音微颤:“你不怕他说不出口?”

“那就等他说得出的那天再拍。”林小树语气平静,“我们可以等。”

太阳终于跃出地平线,金色光芒洒满楼宇间隙。林小树掏出手机,给王曜发了条消息:【启动《我在》系列纪录片,首期人物:黄振国。】

回复秒到:【摄影组已待命。顺便,联合国那边来信了,《普通人之声》纽约站定档明年五月,邀请你作为主讲人发言。】

林小树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然后回了一个字: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在》系列以每周一期的速度上线。

第一集《黄振国:饺子与英语》发布当天,播放量破千万。镜头里的老人坐在狭小的摊位后,双手布满冻疮,一边熟练地捏合饺子皮,一边跟着老旧磁带朗读:“Thisisapen…”他的发音不准,语调僵硬,但眼神专注得像个备战高考的学生。

旁白是黄圣衣的声音:“我爸常说,丢脸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试都不敢试。破产那天,他烧掉了所有合同,唯独留下一本破旧的《新概念英语》,说‘只要我还肯学,就不算彻底输了’。”

评论区瞬间泪崩。

>“我也有这样的父亲。”

>“原来平凡人也可以这么体面。”

>“这才是真正的励志,不是爽文,是咬着牙一步步爬。”

第二集讲述一位广西乡村邮递员,三十年如一日徒步送信,背着竹篓翻越悬崖峭壁。他在镜头前说:“有些人一辈子只收到过三封信,一封是儿子考上大学的通知,一封是女儿出嫁的喜帖,还有一封……是老伴的病危通知书。我把信送到手里的时候,他们哭,我也哭。但我得笑着,因为那是他们的指望。”

第三集聚焦一名患有渐冻症的诗人,手指几乎无法动弹,靠眼球追踪设备写作。他写的最后一首诗这样结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