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断后,她看着眼前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的女人,轻声问:“你愿意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女人哽咽着,说出两个字:“李妍。”
“李妍,”沈安宁重复了一遍,像在铭刻,“从今天起,你不再是孤军奋战。我们会陪你做心理咨询,帮你争取产假权益,也会教你丈夫怎么倾听而不是指责。只要你愿意往前走一步,我们就接住你十步。”
---
三天后,李妍住进了市立医院的心理科病房,孩子由“归途计划”临时托管中心照看。她的丈夫第一次出现在探访室,手里拎着保温桶,脸上写满愧疚。
“我……我以为她说累是偷懒。”男人低头搓着手,“我以为她不爱孩子,其实是她病了……我能做什么?”
沈安宁递给他一本手册:“学习倾听。不要急着解决问题,先学会接纳情绪。比如她说‘我不想活了’,你不该说‘别瞎想’,而是说‘我听见了,我在’。”
男人红了眼眶,用力点头。
与此同时,“归途之声”上线新功能??“紧急护航模式”。一旦系统检测到用户出现极端言论或长时间沉默,便会自动触发三级响应机制:AI陪伴对话、志愿者语音接入、必要时联动属地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首月试运行期间,成功干预高危案例二十三起,其中七人已被纳入长期跟踪帮扶名单。
沈安然开始每周一次前往妇联下属的心理咨询站,担任新手妈妈团体辅导的带领者。她不再只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学会提问:“你觉得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有没有一瞬间,你觉得有人懂你?”
她发现,当一个人开始表达,疗愈就已经发生。
念安则成了“归途花园”的小义工长,每天放学回来就忙着给植物浇水、整理留言墙、教新来的孩子画彩虹。她在本子上写下一句话,贴在冥想步道入口:
>**“如果你说不出话,就踩踩落叶吧,它们会替你喊疼。”**
冬至过后,天气渐暖。某日午后,沈安宁正在书房整理用户反馈,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
>**“我是陈美兰的女儿。妈妈去年五月走了,走之前把‘归途之声’的账号交给我。她说,那是她这辈子唯一敢说出真话的地方。今天我来看她刻在陶罐上的名字,发现旁边多了一个新的陶罐,写着我的ID??‘新生’。原来,有人一直在等我回来。谢谢你,让我知道妈妈不是孤单死去的。”**
沈安宁握着手机,久久不能言语。
傍晚,戚樾回家时带来一个信封。他神色复杂,将它放在茶几上:“我爸寄来的。他说,想见见途途。”
沈安宁怔住。
“他还说,”戚樾坐下,握住她的手,“当年反对你,是因为他母亲就是产后抑郁跳楼的。他害怕历史重演,所以选择了逃避。直到他看到‘归途之声’的数据报告,看到那么多女人因为一句话被留住性命,他才明白??真正的保护,不是隔绝痛苦,而是直面它。”
沈安宁靠在他肩上,轻声问:“你会带途途去见他吗?”
“会。”他说,“我要让她知道,她的外公曾经关闭过门,但现在,他也学会了点亮一盏灯。”
春节前夕,“归途园”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跨年晚会。十八位“倾听者训练营”的成员重回花园,每人手持一盏纸灯笼,写下自己最想告别的一句话,投入火盆焚烧。
沈安然站在人群中,点燃了自己的灯笼。上面写着:“我终于不再恨姐姐离开。”
火焰升腾,灰烬飞向夜空,如同无数熄灭又重生的灵魂。
零点钟声响起时,所有人打开手机,同步发布一条动态:
>**#归途计划新年誓约#
>我承诺:
>不再逼自己“坚强”;
>敢于说出“我不行”;
>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也愿意成为别人的光。**
烟花在城市上空炸开,五彩斑斓,照亮了“归途园”的牌匾。念安抱着途途,指着天空大笑:“妈!你看!彩虹爆炸啦!”
沈安宁仰头望着,眼角湿润。她想起七年前那个雨夜,自己蜷缩在出租屋浴室,手里攥着药瓶,耳边回荡的是丈夫冷漠的声音:“你要再这样,我们就离婚。”
那时的她,以为人生已经走到尽头。
而现在,她的女儿在笑,她的妹妹在唱一首跑调的歌,她的丈夫站在身后为她披上外套,她的花园里开满了不属于这个季节的花。
原来,归途的意义,从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伤痕,走向未来。
年后初八,沈安然启程前往云南。临行前,她在“归途之声”发布了最后一篇公开日记:
>**《致所有不敢回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