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农家子,但人上人(科举) > 第208章(第1页)

第208章(第1页)

有人忍不住含笑,也有人轻轻吐出了一口气,张口欲说些什么。

正在此时,方才沉默着的秦墨却开了口:「下官愿随同左右,效犬马之劳!」

刘和桂蹭的转过头,看着这位初次见面的宁化军知军,心道,好嘛,你们连襟就比我亲是吗?我和景禹那可是打小一起长大的情分,我们这可是竹马之谊!还有同窗丶同年!

当即不服气的表态:「下官也愿意同去!」

二人这么一闹,原本要张口说些不同意见的人,反而有些踟蹰,不知该不该在这位新任的,大权在握的两路安抚使刚刚就职之时,就同他唱反调。

王景禹却显然看到了这些人的神情和态度变化,他诚恳的面向其中一位保德军的知军,以及真定府知府,问:「诸位若有何想法,但讲无妨。」

听他如此说,河北西路定州知州试探着道:「安抚使大人一心想要为大景和北齐边境州府谋求和平,不惜以此身入敌营,在下深感敬佩。只是……安抚使大人肩负两路经略之职,掌两国边境之大事要事,当惜重自身,不可轻易犯陷哪!」

保德军知军赞同的道:「正是如此。如若需要我大景朝廷出使北齐,大可另择合适之人前往,大人您稳坐后方,运筹帷幄,岂不是更加便宜?」

随后,又有几人表示赞同。

当然也有高兴地,新任安抚使没有一上来就大张旗鼓的在两路之间做出万象更新的变动。毕竟,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官职,若是真的大刀阔斧的在两路之中重新布局,谁都有些说不准自己会在这样的浪潮之中,被抛掷到何处。

可是谁又能甘愿放弃既得利益?谁又甘愿在新的形势当中落于人后?

届时这一章棋盘重组,乱局之中,能否占得最佳位置,谁都不敢打包票。

因此,之所以在安抚使就任之初,能赶来的全都赶了过来,以听从边事调派为藉口,其实都是为了尽可能距离新任安抚使更近,使得自己在接下来的两路势力洗牌之中,不处于劣势之中。

此时听到王景禹着手准备要做的事情,竟然是他自己亲身去往北齐,一时之间紧绷的神经,都放松了不少。

纷纷真心实意的表达自己对于安抚使大人个人安危的担忧。

对此王景禹心知肚明,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他这么多年来,从来走的都是一个「稳」字。

第173章

这一场大帐之中的初次会面,王景禹只针对个别州军的军事部署做了防御性的调动,其他对所有人提出的要求只有一个:

稳。

稳民生,稳军心。

局面维持稳定的同时,厉兵秣马,静待下一步的安排。

这一场土城寨大帐之中的两路安抚使初次调派,简明又迅速,来时心思忐忑的知军和知州们,暂时吃到了一刻定心丸,带着新任安抚使简单明了的指示,重回自己的治地。

主动提出要随同自己出使大齐的,不止秦墨与刘和桂。

王景禹记下了几人的名字,当场选定了几位辅助之人,秦墨被他选了进来,之后又点了代州知州,河东路转运司等人,一共四人,随他一同筹备出使北齐西京之事。

大景朝的宜县和两寨,尚在北齐控制之中。

除了今天王景禹当中所宣布的,准备要筹备出使西京,他另外还收到了自京师皇帝奏批之后的他的奏疏。

代州事变之初,王景禹快马呈递直京师的这一封奏疏,提出了自己对此事的处置意见,而现在,随着两路安抚使任命一同送到的,还有皇帝的最终批覆。

其实,单看对自己两路安抚使职务的任命,王景禹就已经清楚,皇帝对这件事的态度。

即使他人不在京师,也知道这一纸任命背后,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在京师各路权势力之间,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才争取得来的。

若没有对自己满分的信任,若没有对大景朝家国满分的热爱,若没有年轻皇帝坚决的意志以及有效的行动力。

他王景禹今天,都不会收到这样一封任命诏书,以及这样一封,一行「任君施为」的朱笔字批。

回想元丰四年冬天,自己作为太康州的解元,初次入京师,在解头群见的仪式之中,第一次远远见到当时尚未亲政的年轻皇帝。到今年,承干二年,已有八年的时间过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