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农家子,但人上人(科举) > 第204章(第2页)

第204章(第2页)

代州知州稍稍思考了一下:「在下这几日在宜县当中,曾藉故在宜县几处街道经过和短暂停留。刚刚经过了一番两方的战事,但是武力冲突的等级并不高,没有造成特别大的民宅破坏。北齐的官兵来回巡逻的基本还算有规矩,没有大肆的抢砸掳掠,只是萧条是十分的萧条的,普通百姓几乎在道路之上绝迹了,商铺和集市更不用提,即便是不得不应了要求开起来的,主要也是为了满足北齐官兵所需。」

听完这些,王景禹点了点头头。

如若是这般,那就相当于是一定程度的封禁,为了稳定北齐对一城两寨的暂时控制。百姓们暂时不会有大的生命财产危险,但是也绝对不是可以长久拖延下去的。

「县内的驻军数量可有什么情报?除了代州丶朔州两州的兵力,是否还有其他州境士兵或者北齐驻边禁军的粮草或兵马调遣迹象?」王景禹继续问。

「在下在宜县受到时刻的看守和限制,没有接触到过多的消息的机会。两个代州丶朔州的知州在谈判当中,多次向在下提到说,他们这一次绝非是两州一时之为,而是常年收到大景朝的不公对待,上下一心,决心一定要为过去的不公正经历讨回公道。宜县和两寨的收回,只是他们的第一步,如若大景朝不打算拿出来诚意解决两国的问题,就不能保证了这一次小的摩擦是否会升级,两国边境随时都可能点起更大的烽火,甚至演变成战争也不是不可能!言辞中,提到了他们西京已经在调派边军,并且粮草等已然从西京周边向各边郡调遣。」代州知州道。

「除了他们二人所说,在下也通过与看守下官的北齐士兵和官将打探,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有些等级的官将,似乎都印证了,代州丶朔州两州知州,恐怕所言非虚!」

代州知州道:「依下官看,此次北齐似乎的确是有备而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一听这话,议事堂内的几人显然都有些坐立不安。

毕竟,虽然他们身为边州职官或者士兵首领,经历过不少的小型摩擦和互相之间的来往交际,但是,这样虎视眈眈的武力威胁都还从未曾遇到过。

自大景朝立朝以来,初期与北齐之间的战事频繁,可打了许久也始终不能取得优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铩羽而归,或者损兵折将的同时,还失去了一块块的土地。

也正因此,才有了之后的两国盟约。

大景朝以自己的经济优势,买出了两国之间的和平。

而这么多年过去,南北形势都在变化,大景朝倒是还愿意继续出着钱保持局面,但是北齐的胃口却显然已经不止如此了。

那位掌代州厢军的军曹道:「大人,眼下

我代州厢军不过一万馀众。此次北齐代州丶朔州两大军事重州,单发兵至宜县的,就有万人之数,而这两州的驻军常年都在四五万,且均配备了装备精良丶战力极强的骑兵队。若是北齐真的继续挑起其他六县的围攻,咱们只怕是难守!」

有这个军曹打头,接下来整间议事堂中,陆陆续续响起了几个赞同的符合之声。

莫不是对王景禹说,希望王景禹代州和河东路,暂时先稳住北齐的代州和朔州兵马,赶紧将北齐的要求上报中书,奏请中书决策。眼下当务之急,是万万不能拒绝和刺激北齐的兵将。

代州通判说:「我大景朝与北齐多年和平,实属不易,百姓们也能得以生活在没有烽火的岁月里,这样的局面,不能轻易破坏于我们的手中。为了百姓们的安稳,我大景朝廷就是多付些银钱给他们,又有何妨?还请转运使大人三思。」

代州知州看情形,也知道自己不用多说。

况且此时他作为代州的首官也出来表态,这件事代州就没有什么回旋的馀地了。

一时之间,只假作疲累,暂时没有参与到这些话题之中。

不过,不同的意见也还是会有的。

第170章

其中一位随同王景禹一起到代州的河东路转运司干当官的道:「两国和平之不易,于百姓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自然无需多言!我大景朝一直以来也是出于对百姓的考量,而在他们今年频频的挑衅之下,都始终避让以企平息争端。可是,现在不珍视和平局面,不体恤百姓们生存艰辛的,是我大景朝吗?我们现在面对的,可是北齐无故侵占了我大景朝一县两寨之地,甚至还写明了信来威胁,如果不能答应他们提出的无理要求,还要继续发兵侵占更多我们的国土。眼下,是我们说一句我们要珍视和平就要化解的吗?」

代州的属官当中,也有个别不一样看法的,此时听了转运司干当官的话,鼓起了勇气说了句:「干当官说的不错。我们已经步步退让,如果现在人家打到了我们家宅之中,讲明了要抢要夺好处,我们还是逆来顺受的答应。以后说不定直接再来抢更大的!」

(。)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