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农家子,但人上人(科举) > 第205章(第1页)

第205章(第1页)

议事堂内就此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吵了起来。

王景禹姑且坐在议事堂之上,端起了茶盏,认真听着两边各自争论的观点,以及各自的顾虑和考量。

远在京师的紫宸殿上,大景朝的皇帝赵璜,也高座在殿内的龙椅之上,一手微微扶了下巴,投入的听着殿内群臣你来我往的吵嚷之声。

没错,今日的紫宸殿大朝会之上,同样上演着这样一场谁也不愿意让步的争论。

枢密使冯元作为主张对北齐的擅自发兵,进行同等的军事对抗,在此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三司使裘培却坚决不同意冯元所说的发兵看法,他的观点是,大景朝虽然这几年来国库储备渐渐开始有了扭亏为盈的趋势,可是眼下仍然不足以支撑一场同北齐这样国家之间的战事。

冯元讽刺:「没有支撑局部同等规模战事的银钱,却有每年增加几十万岁币的银钱,裘司使是这个意思吗?」

裘培也丝毫不让的反击:「冯院相所说局部同等规模的战事,又能够打包票吗?战端一起,你能保证战事不会升级吗?到时候又岂止是几十万随岁币之事?」

除了冯元和裘培,宰相蔡阙丶副宰相杜亦彬也各自表达了阵营不同的看法。

朝会之上,从御史台到中书六部,持不同意见之人,轮流站出来各自陈述己见,一面是攻击和说服对手,一面是试图在皇帝面前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希望皇帝将他们的看法听进去,并最终得以采纳。

代州事发之后,代州和王景禹就各自发了八百里边事急报送至京师。

除此之外,还附上了一封,王景禹就北齐一事看法的奏疏,随同军事急报一起,送抵了御前。

今日代州知州所带回来的情形,与王景禹此前的猜想几乎一般无二。

而他所担忧的,只有被侵占之地眼下是否受到了严重的欺压和不公对待。

确认了百姓暂时没有面临紧急的威胁,北齐的官兵没有放纵抢掠烧杀一类的恶劣行径出现,那么他最后一条顾虑也就消失。现在只待京城最后的定义,来确定他所提出的本次北齐应对之策,是否会得到皇帝赵璜的支持和同意。

等所有人争的面红耳赤,口干舌燥,车軲辘话来来回回都说腻了,自动自觉的一屁股坐回椅子上,累的直哈哈,又或者端着冷掉了的茶水,大口大口吞灌,王景禹依旧耐心的等着他们,一言不发。

渐渐地,从高亢情绪中走出来的众人,意识到转运司使大人态度之后,这才开始忐忑不安了起来。

代州军曹和通判各自求助了看了看代州知州,代州知州这才轻咳一声问:「额……王大人,这件事您怎么看呢?」

王景禹道:「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方才我也是在认真的向诸位学习。既然诸位都说完了,我且说一说接下来河东路给北齐两州知州的回覆吧。」

他看着代州知州,对他道:「还要劳烦代州知州大人,今晚歇息过后,明日再赴宜县,传达我河东路对其来信的态度。第一,信中所述要求,非我河东路可擅专擅定之事,河东路会据实上告京师,由京师议定出结果之后,再行告知;第二,对于北齐私自不顾两国盟约,发兵侵占大景朝领土的行为,是不顾盟约和有悖于道义的行为,而北齐此次所提要求,也绝非北齐两州之刺史所能妄议妄提的,我河东路虽然将其要求上告,但要求北齐西京南院大王以及北齐皇帝就此事派使节封国书,至我大景朝京师,据外交礼节提出两国谈判;第三,如若在大景朝京师有所定议之前,北齐官兵有任何对宜县以及两寨百姓的欺压和侵占行径,无论最终定议如何,河东路都会坚持要求北齐对受害百姓付出三倍以上的惩罚!至于北齐在此前的军事侵占行动当中,对宜县和两寨所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也必会加倍追讨。」

代州知州没料到等来是这样一番指向明确的安排。

他有些恍然的点了点头,道:「下官明白。那,下官今晚准备准备,明日一早就启程。」

王景禹颔首,又望了望堂上的其他人:「诸位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众人面面相觑片刻,有人站了起来道:「所以,究竟是战是和,以及北齐所提出的无理要求,暂时都搁置是吗?」

王景禹:「不错。」

几人面上有几分尴尬,忍不住想说,既然如此,那我等还在这里争论不止的做什么!

几人似乎是泄气了一般,不知道还以为,本就吵的极是乏累,此时干脆半躺在了椅子上,一时之间,竟然把最初之所以争吵的原因都给忘了。

本来他们还做好了准备,如果转运司大人站了对方的立场,一定要再次站出来据理力争。

如果转运司大人不接受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大可当场表示辞职要求离开代州离开河东路。

既有了风骨,又能脱离了这是非纠纷,前途不明之地。

谁知道,这位年纪轻轻的转运使大人,端水的功夫如此一流!

既没有明确的表达自己究竟是何立场,还当即做出了稳住北齐稳住宜县两寨的齐军和百姓的应对,对齐军的应对,也丝毫不损气节……

简直无可指摘。

一时之间,有的人小心思不能得逞,有的人再次领受了这位转运使大人心思之深。

都不敢再擅自说话了。

王景禹对所有人的心思洞若观火,但他此时什么都没再多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