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师叔,你的法宝太不正经了 > 第976章 恨铁不成钢(第3页)

第976章 恨铁不成钢(第3页)

可如今,这张网被撕得粉碎。

“师兄……”他忽然开口,声音干涩如枯叶摩擦,“你说得对。沉默不是罪,但欺骗才是。”

他伸手拔起玉箫,将其折成两段,投入身前火堆。火焰猛地蹿高,映照出他眼角滑落的一滴泪。

“若有来世……我也想说一句??我,在。”

火光熄灭后,洞中再无人影。只剩下一缕青烟,随风北去。

数日后,边境传来奇景:一支由亡魂组成的军队踏雪而来,手持无刃之剑,身披残破战甲,为首者乃三百年前被屠满门的守关将军。他们不攻城,不杀人,只在每户门前放下一块石牌,上面刻着一句话:

>“你说出真相那天,我便归来。”

与此同时,东海渔民捞起一只漂流瓶,瓶中信非但未写“我在”,反而是一句质问:

>“若我说谎,我还存在吗?”

此信传开,举国哗然。有人怒斥这是“邪言惑众”,有人却陷入沉思。渐渐地,民间兴起一种新习俗:每逢月圆之夜,人们不再齐诵口号,而是围坐一处,轮流讲述自己最不愿提及的秘密??父亲的背叛、女儿的早逝、朋友的嫉妒、内心的懦弱……

他们发现,越是敢于袒露阴影,心中的光就越明亮。

十年后,新的王朝建立,废除了“正音司”与“肃言使”,宣布“凡言语皆合法,除非伤人”。

可人们已不再需要法律来规定如何说话。

孩童入学第一课,不是读经,而是写下三个字:**我是谁**。

婚礼仪式上,新人交换的不是誓言,而是各自一生中最后悔的事。

就连葬礼也不再沉默哀悼,家属会朗读逝者生前未曾寄出的信件,哪怕内容是怨恨与不甘。

而在西南群山深处,启言书院原址之上,建起一座无顶之殿。殿中无佛无神,唯有一面巨大石壁,日夜有水滴自岩缝渗出,顺着石面流淌,每滴水中皆映出一个名字。

当地人称之为“**泪碑**”。

据说,只要诚心呼唤某个逝去之人的名字,那一日的水珠便会带着他的声音落下。

有人说听到了亡妻的笑声,有人说听见了叛国儿子临终的忏悔,还有人说,在某个清晨,听见了那位名叫“雪山”的老人低声呢喃: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替你们说了句话。”

又过了百年,言铃花已成为寻常野卉,春来遍野摇铃,秋去化泥归土。孩子们摘下花朵串成项链,戴在颈间奔跑嬉戏,叮咚之声响彻山谷。

一日,一名幼童问母亲:“妈妈,这花为什么叫‘言铃花’呀?”

母亲蹲下身,指着远处山坡上一朵独自开放的花,柔声道:

“因为它记得,曾经有人不怕死,也要说一句??**我在**。”

风起,万千铃音齐鸣,仿佛回应。

那一刻,天地清明,万籁皆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