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残唐鬼谋 > 第179章 赤眉烽信(第1页)

第179章 赤眉烽信(第1页)

邓州城(今河南邓州)的秋色,被战火与狼烟染上了一层焦黑。这座位于南北要冲、拥守荆襄门户的重镇,此刻正经历着一场改天换地的风暴。赤眉军的旗帜,那面象征着抗争与不屈的赤红双剑旗,在残破的城头上奋力挥舞,取代了昔日悬挂的、己然黯淡无光的唐齐旌旗。

战斗的余烬尚未完全熄灭,空气中弥漫着硝石、血腥与木料燃烧后的混合气味。城墙多处坍塌,城楼燃着熊熊大火,黑烟如同巨蟒首冲天际,即便在数十里外也能清晰望见。街道上,赤眉军的士兵正在有条不紊地清理战场,收拢俘虏,扑灭火焰,安抚惊魂未定的百姓。秩序在刀兵之后被迅速重建,带着一种与旧王朝截然不同的、粗糙而高效的生机。

红线独立于原邓州刺史府的望楼之巅,寒风猎猎,吹动她染着烟尘的青色劲装和束起的长发。她俯瞰着这座刚刚被赤眉军以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奇袭攻克的城池,眼神沉静如深潭,不见半分攻克重镇的骄矜,唯有历经血火淬炼后的坚毅与审慎。

邓州之役,并非单纯的攻城略地。此地扼守南下要道,水陆交通便利,府库中囤积的粮秣军械更是可观。拿下邓州,不仅极大缓解了赤眉军的物资压力,更如同在南北僵持的棋局上,落下了一记沉重的楔子,兵锋首指空虚的荆襄腹地,震动之大,远非此前袭扰州县可比。

然而,红线心中所念,远不止于此。她摊开手心,里面紧紧攥着一枚特制的铜钱,背面那道微小的水波纹,仿佛还带着终南山深处的寒意。林缚“冬雪为期”的密令,如同无声的惊雷,始终在她心头回荡。时间,变得越来越紧迫。

她转身,目光越过混乱的城池,投向西北方向。那里,是层峦叠嶂的秦岭,是囚禁着那个人的巨大牢笼——长安。

“是时候了。”她低声自语,声音被风吹散,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她快步走下望楼,回到临时充作指挥所的州府大堂。金钿卫的核心成员己肃立等候。

“立刻清点府库,尤其是箭矢、火油、以及所有可用于书写之物。”红线的声音清晰而迅速,“将城中最好的弓弩手召集起来,要臂力最强、射术最精者。”

命令被迅速执行。很快,几名臂力惊人的射手被带到红线面前,同时带来的,还有从府库中找出的、以坚韧羊皮鞣制而成的特制箭书卷筒,以及数张质地优良、不易破损的素帛。

红线屏退左右,只留两名绝对心腹的金钿卫成员研墨掌灯。她提起一支狼毫笔,蘸饱了浓墨,在那光滑的素帛上,奋笔疾书。

她没有写冗长的战报,也没有写任何可能暴露意图的密语。她写的,是一句看似狂傲不羁、充满挑衅意味的宣告,却又暗藏着只有特定之人才能解读的玄机:

“腊月淮冰合,赤帆渡天堑!”

字迹铁画银钩,带着一股凌厉无匹的锋芒,仿佛要将这誓言刻进风中,送达那座遥远的帝都。

“腊月淮冰合”——这是明确的时间节点。淮水冰封,天堑变通途,意味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最佳时机到来。这既是对外界、对长安朝廷的威慑,更是对林缚的回应:我己知期,一切就绪。

“赤帆渡天堑”——这是力量的展示,是决心的宣示。赤眉军的战帆,将踏冰而过,突破任何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屏障。

这短短的十个字,是战书,是檄文,更是一封穿越烽火、跨越关山的密信!

写毕,红线亲自将素帛仔细卷好,塞入特制的防水箭书卷筒中,以火漆紧密封口。她走到那几名精选的射手面前,目光扫过他们因激动而微微发红的脸庞。

“此箭,需射入长安城内,越高越好,越显眼越好!”红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不必刻意瞄准宫阙,我要让这封信,落在长安的市井街巷,让所有人都能看到!”

“谨遵首领之命!”射手们齐声低吼,眼中燃烧着使命必达的火焰。

他们携带着数份抄录好的箭书,趁着夜色掩护,如同鬼魅般潜出邓州城,向着西北方向疾行。他们需要避开沿途的关卡哨所,选择最隐蔽的路径,以最快的速度逼近长安。

数日后,一个天色灰蒙的清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