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告诉你一句话:鱼不离水,鸟不离风,打仗不离弓。女王还托我告诉你,咱们永龄将军最弱的就是远射了。”
“真的?”谢鲸听了眼眸一亮,无意中将紫鹃的手拉住了。
紫鹃蓦然脸红,想要挣开,却见那人纹丝不动。
谢鲸看着眼前娇俏可人,温柔体贴的姑娘,一时恍惚,只觉得胸腔中的心脏,蓦然间“鼓动成雷”了。
翌日乌云密布,大雨滂沱,谢鲸因患病未愈,晨起练兵的只有女王与永龄二人。
“女王”趁永龄弓步拉筋之时,从兵器架上抽了一柄四棱金装锏,压在了她的左肩上。
永龄的肩瞬间垮了一半,想要咬牙撑起,但是力有不逮。
隔着重重雨帘,她被雨水蛰红的眼,疑惑地望向女王。
“黛玉”告诉她:“这是冲阵斩将、气镇三军的秦琼所用的兵器,一百三十斤,你觉得它重吗?”
“重。”
永龄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来,肩头的力量几乎要将她压垮,两腿抖得厉害,几乎站立不住。
可是她知道门神上的秦琼大将,是上柱国大将军,女王要她扛的不单是这四棱金装锏,要她扛的是整个茜香的海陆师旅。
“你扛得起来吗?”
“扛得起!”
第178章吾皇黛玉第一百七十八回
宁远军突袭破牙帐,生死谊问情寄相思
恼人的梅雨季结束,经过两个月的闭门练兵,鄂毕城中的北戎人的战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射靶、掷弹、搏斗之技日益精进,只因鄂毕城演武场地有限,无法训练奔袭、突阵。
既然太阳出来了,鞑靼人也开始出动,北戎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据黛玉所了解,鞑靼人最惧高温和瘴气,不喜山林沼泽之地,这些都是不利骑兵游击的环境。
若以鄂毕城为据点,组织对鞑靼人的初步攻防战,还需要更多的人马。
禛钰留在中原的队伍分散各地,护军参将裘良手下有万余人,驻守在登州府,是战斗力最强的正规军。五城兵马司指挥使韩奇手下虽有三万人马,但大多由乡勇组成,战力无法与正规军相论,更不是鞑靼人的对手。
让黛玉意想不到的是,柳湘莲手下的锦衣卫,已经秘密发展了十万缇绮。
分别驻守在太原府、开封府、汝宁府,可以说是金陵城的三道防线,其中还有一万人潜伏在鞑靼南线的永昌卫。
柳湘莲道:“殿下,若要解京师之困,夺回保定、河间,最近的兵源就在太原府了。”
“禛钰”想了想说:“目前谈夺城还为时尚早,鞑靼十万铁蹄已占领了京师。
他们并分两路,西路直扑太原。东路欲渡黄河,南下开封。太原与开封两地的守军决不能擅移。
而且我们深处鞑靼与瓦剌的交界处,长途奔袭,攻击时间短,军队规模不易过大,三五千人即可。无论是登州府的护军,还是广平府的兵马都不合适做这个先锋。”
柳湘莲叹了一口气,颇为遗憾地说:“若论破袭突击之能,我十万缇绮也比不上殿下亲自训出来的五千宁远骑兵。
可惜他们被宣隆帝拆分编入禁军,被瓦剌人打散了,有的被掳做军奴忍受屈辱,有的被拉去哈拉和林,替瓦剌人修建宫殿。”
“你可有宁远骑兵的名单和影像?”黛玉问。
柳湘莲皱眉道:“殿下不必试我,宁远骑兵的名单,全由您一人熟记心中,绘像也不存。彼此间的唇典暗语,属下一概不知。”
原来如此,黛玉思忖片刻,计上心来,对柳湘莲道:“我们暂不下中原,先来一出偷梁换柱。孤让女王的探子,劝诱鞑靼牙帐向西南鄂尔浑河附近的草场迁徙,靠近哈拉和林。
之后让北戎人打头阵,扮作鞑靼人,突袭瓦剌哈拉和林,将青壮奴隶和劳役全部装车带走。
趁夜让奴隶与我们一起,扮作瓦剌人偷袭鞑靼牙帐,迫使鞑靼大军从中原抽离,回援牙帐。
等到鞑靼与瓦剌互相攻伐的时候,我们先退守鄂毕城置身事外,将奴隶中的宁远骑兵挑出来,整军经武后再回中原,解京师之困。”
柳湘莲惊喜叹道:“这主意妙啊!如此既可解救宁远骑兵,免除长途奔袭之劳,还能让鞑靼与瓦剌狗咬狗,可谓一石三鸟了。”
黛玉与柳湘莲交待清楚,教各地驻军暂时按兵不动,就让他回京了。
为了避免泄密,黛玉并没有让秃巴三十六骑参与此事行动。
她在鞑靼安插的谍探查干巴日,已经成为了牙帐的颉利发,即是主管经济及战利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