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不仅能留住过去,还能召唤未来。”
一年后,全球各地陆续报告类似现象:
-在非洲沙漠的废弃教堂里,牧师声称看见一个少女在壁画前祈祷,转身即消失;
-在太平洋海底的沉船残骸中,潜水员录到一段孩童笑声,声纹分析显示不属于任何已知语言体系;
-在月球基地的观测窗前,一名宇航员写下日记:“今晚,我看见玻璃上有个小孩画了一颗星星。等我擦掉雾气,那里什么都没有。”
科学家无法解释。
但他们注意到一个共同点:所有事件发生时,当地“记忆锚点”的活跃度都会短暂飙升。
最终,联合国“黎明委员会”发布一份白皮书:
>“我们正经历一种新型文明态的诞生。
>个体记忆不再局限于大脑,而是成为群体意识的一部分。
>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
>我们不再仅仅是活着的人。
>我们也是被记住的人,和将要被想起的人。”
瓦半仙读完这份文件,笑了笑,把它折成纸飞机,从窗边掷出。
纸飞机飞过校园,掠过孩子们的头顶,最后落在一片新开垦的花园里。
那里,一朵野花正从冻土中钻出。
春天来了。
没人知道下一个冬天会不会更冷。
但所有人都明白,只要还有人愿意记住,愿意讲述,愿意在黑暗中说一句“继续”,那么光,就永远不会真正熄灭。
某夜,瓦半仙独自回到南极洲的石碑前。
风雪很大,几乎遮蔽视线。他用手套抹去碑面的积雪,凝视着那个深深的手印,久久不语。
然后,他抬起左手,将掌心贴在岩石上,与那枚印记重合。
一瞬间,他感到一股暖流从指尖涌入全身。
不是物理的温度,而是一种更为古老的东西??连接。
他闭上眼,仿佛听见无数声音在耳边低语:
喀秋莎的怒吼,尼古拉的笑声,让娜的最后一句话,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老人临终前的呢喃……
所有的声音汇成一句:
>“我们在这里。”
他睁开眼,轻声回应:
“我知道。”
转身离去时,他没有回头。
但他知道,那座石碑不会再孤单。
因为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另一个疲惫的旅人走来,把手放在那个手印上,感受到同样的温暖,并说出同样的两个字:
“继续。”
宇宙浩瀚,规则冰冷,命运无情。
但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有一群不信钢铁洪流的人,始终坚持用柔软的心跳,对抗永恒的虚无。
他们不是最强的。
但他们,从未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