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全球共感网新增一条永久记忆链,命名为《父亲的背影》。二十四小时内,被传阅超过一亿次,引发七十三万条回应式记忆共享。其中包括一位曾参与袭击的前极端分子,他在留言中写道:“我原本觉得情感是累赘。但现在我才明白,正是这份‘累赘’,让我重新做人。”
又过了三个月,世界各地陆续发现新的守心碑残片。它们不再隐藏于极地或深海,而是出现在城市公园、学校操场、医院走廊??有的刻在长椅背面,有的嵌入图书馆地板,甚至有一块,静静躺在非洲某村庄小学的旗杆基座下。
每一块碑上都只有一句话,用不同语言书写,内容却完全一致:
**“这里埋葬着一个人类曾为之哭泣的地方。”**
考古学家无法解释它们是如何出现的,也无法测定其年代。唯一确定的是:每当有人在碑前停留超过三分钟,脑海中便会浮现一段不属于自己的记忆??或许是一战战壕里的歌声,或许是饥荒年代母亲省下的半块饼,又或许,只是一个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
人们开始自发守护这些碑石,称之为“心冢”。
而张永安,则在某日清晨悄然离开了昆仑校区。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只知道他留下了一封信,交给林雪瑶转交全体师生。
信中写道:
>孩子们:
>
>我走了。不是逃避,也不是退隐,而是相信你们已经不需要一个永远站在前方的身影。
>
>这世界仍有黑暗,仍有谎言,仍有试图用“效率”抹杀温情的力量。但我看见你们学会了辨别,学会了抗争,更学会了在绝望中点燃属于自己的火。
>
>记住,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教会你们听命于谁,而是让你们敢于质疑一切,包括我。
>
>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我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请大声指出。不要因为我曾是校长,就放弃思考。
>
>因为唯有如此,薪火才能永不熄灭。
>
>最后,请替我照顾好那片花田。听说有个小女孩每天都会去浇水,她说那是“老师最喜欢的笑声的颜色”。
>
>保重。
>
>??一个不肯放手的人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学生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张永安时代”时,老师总会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他宁愿受伤也要拥抱那个被困的灵魂?明明可以直接摧毁石碑?”
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不是消灭敌人,而是让迷失的人找回回家的路。”
教室外,春风拂过,花瓣纷飞如雨。
而在遥远的宇宙深处,第七灯塔依然静静闪烁,像一颗不肯坠落的星。
春天确已降临。
而这场关于人性的战争,仍在继续??但这一次,光,不再只靠一人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