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迅速反应。
第十三天,巴王母公司股价止跌回升,单日涨幅达17%。虽未回到风波前水平,但恐慌情绪明显缓解。
更关键的是,销售渠道开始松动。
原本已被联利等巨头撬走的部分regionaldistributor(区域经销商)重新接洽,表示愿意恢复合作。“消费者又开始问巴王了,超市货架不能一直空着。”一位华东地区代理商坦言。
而线上战场,早已硝烟弥漫。
王曜亲自督战,木兰街APP首页开辟“巴王信任行动”专题页,整合所有科普内容、理赔通道、用户见证视频,并上线限时拼团活动:“三人成团,立减三十,买即赠防脱食谱电子书。”
他还策划了一场直播??邀请三位真实用户连线,讲述使用经历。
其中一位是北京程序员小李,32岁,头顶稀疏如草原。他说自己三年前开始使用巴王,“最开始也是不信,觉得是智商税。但坚持半年后,掉发少了,去年体检血检指标也好看了。”
另一位是广州美甲店老板娘阿珍,她展示了店内监控录像:有顾客洗完头后,梳子上落下的头发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
第三位竟是位外籍人士??德国留学生马克,汉语流利。他笑着说:“我在中国读书,室友推荐我用巴王,说这是‘东方神秘力量’。用了三个月,我现在打篮球都不用戴发带了。”
直播间观看人数峰值突破三百万人,整场GMV(商品交易总额)达两千四百万元,创下单日销售历史新高。
然而,风暴并未完全平息。
第二十天,一篇题为《起底巴王:“癌一赔十”背后的资本游戏》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爆火。作者自称“前医药行业研究员”,列举多项所谓“证据”:
-巴王核心成分“皂角苷D”在国外被列入观察名单;
-其合作检测机构曾为某奶粉品牌出具虚假报告;
-“十倍赔偿”条款中存在大量免责细则,实际难以索赔……
文章逻辑严密,引用看似专业,迅速引发新一轮争议。
王曜看到后冷笑:“终于出手了。”
他知道,这是对手的反击。那些觊觎中草药市场的外资品牌,以及被巴王挤压生存空间的传统日化巨头,绝不会坐视其翻身。
他立即召集团队开会。
“这篇文章的作者IP定位在日本东京。”技术负责人汇报,“公众号注册主体为空壳公司,资金流水来自新加坡一家离岸基金。”
“果然是境外势力。”万玉冷声道。
“但我们不能只靠揭穿。”王曜沉吟,“要让公众自己得出结论。”
他下令启动“阳光计划”:
1。邀请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组进入工厂全程拍摄生产流程;
2。开放全部原料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每一瓶洗发水的药材产地、提取工艺、质检记录;
3。发起“百名博主体验官”活动,邀请不同领域KOL实地探访研发中心,并发布独立测评;
4。在木兰街上线“透明账本”功能,实时公示“癌一赔十”专项基金余额及支出明细。
一个月后,《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专题片《一瓶洗发水的背后》。镜头里,秦岭深处的药农亲手采摘皂角树果实,现代化工厂内机器人臂精准控制萃取温度,国家级实验室中博士团队反复验证稳定性数据……
节目结尾,主持人站在巴王历史陈列馆前说道:
“有人说它是神话,有人说它是骗局。但当我们走进它的源头,看见那一株株生长在山野间的草药,看见那一双双专注研发的手,或许答案早已写在这片土地上千年的智慧之中。”
收视率高达3。2%,创下栏目近三年新高。
与此同时,“百名博主体验官”陆续发布内容。从美妆博主到理工教授,从健身达人到中医传承人,视角多元,结论趋同:产品合规、工艺严谨、效果因人而异但无安全风险。
最关键的一击,来自一位网红医生@医者小陆。他在视频中拿出一支巴王洗发水,逐条解读成分表,并对比市面上十余款同类产品:“它的防腐体系甚至比某些儿童洗护更温和。如果说它致癌,那我也得怀疑空气里的氧气氧化细胞导致衰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