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中,奠基仪式如期举行。
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老少齐聚工地。贡桑老僧人亲自诵经开光,六位母亲代表基金会在石碑下埋入一只铁盒??里面装着孩子们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
尼玛次仁的信最短,却最动人:
>“亲爱的我:
>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请记得今天阳光很好,大家都笑了。
>我希望你没有嫁人,而是成了医生。
>别怕别人说你倔,你说过要救妈妈那样的女人。”
铲子落下第一?土时,天空忽然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崭新的校旗上??深蓝底色,中央绘着一朵雪莲托起一本打开的书,下方写着八个藏汉双语并列的大字:**知识如光,照亮雪山。**
然而光明背后,阴影仍在。
某夜,卓玛巡查宿舍时发现一间教室窗户被砸,黑板上被人用炭笔涂满咒语般的文字:“女人读书,家宅不宁。”“血光之灾,将至此地。”
她默默擦掉那些字,却在第二天召集全体学生开了一堂特别课。
“有人害怕你们变强。”她站在讲台上,声音冷静,“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会思考的女人,不会再默认命运安排的一切。她会问‘为什么’,会说‘我不愿意’,会走出去看看世界。”
一个小女孩怯生生举手:“老师,那我们是不是不该学了?”
卓玛摇头:“正因为他们害怕,我们才更要学。黑暗最怕什么?不怕咒骂,不怕威胁,它最怕??灯亮了。”
当晚,所有女生自愿留下晚自习。她们点起蜡烛,在纸上默写《岳阳楼记》《出师表》,还有自己编的小诗。烛火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脸,宛如星河坠落人间。
一周后,匿名举报信寄到了县教育局:称“姐妹微校”涉嫌传播异端思想,诱导女童抗拒婚嫁,破坏民族团结。
工作组再次进村调查。带队的是位四十多岁的女干部,姓林,态度严谨却不失温和。她没直接找卓玛谈话,而是花了三天时间旁听课程、走访家庭、翻阅学生作业本。
最后一天晚上,她在村委会召开反馈会。
“我看了孩子们写的作文。”她翻开笔记本,声音微颤,“有个叫央金的女孩写:‘以前我以为生女儿是赔钱货,现在我知道,我是妈妈的骄傲。’还有一个男孩写道:‘我妹妹比我聪明,以后我要听她的。’”
她抬头看向卓玛:“这样的‘异端’,我希望全国多一点。”
调查结果最终定性为“恶意诽谤”,造谣者系邻村一名因女儿逃婚而怀恨在心的家长,已被警方约谈。而“姐妹微校”的办学模式被列入全国教育创新案例库。
春风渐暖时,建筑材料陆续运抵。钢筋水泥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暖心包裹??浙江一家纺织厂捐赠了五百套校服;广东某小学发起“一本书换一颗心”活动,寄来八千余册图书;甚至有一位退休教师寄来毕生积蓄三万元,并附言:“请替我看看那些我想教却未能教的孩子。”
最令人惊喜的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主动设计了环保型校舍方案:利用太阳能供暖、雨水回收系统、抗震结构,全部图纸免费提供。
李岩激动得一夜未眠,拉着江慎行反复测算施工可行性。两人蹲在雪地里画图,胡子结霜也不觉冷。
“你说,将来会不会有一天,”李岩忽然抬头,“这里的女孩能考上清华?”
江慎行笑:“不是‘会不会’,是‘一定会’。”
果然,夏天还未fully来临,奇迹已然萌芽。
尼玛次仁在全国青少年藏汉双语演讲比赛中夺冠,题为《我的母亲不会写字》。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评论区刷满“泪目”“致敬”。
更意外的是,央视《新闻联播》后的公益广告时段,播放了由江慎行团队剪辑的三十秒短片:画面从卓玛点燃煤油灯开始,掠过女孩们抄写生词的手、母亲们练习拼音的嘴、老阿妈抚摸孙女奖状的眼泪,最后定格在那块写着“希望”的黑板上。
旁白只有两句:
>“她们不是等待拯救的人。
>她们是改变未来的火种。”
那一晚,全村人挤在唯一一台电视前看完重播,许多人哭了。达瓦央宗打来电话,哽咽道:“老师,教育厅领导看了片子,决定追加专项补助,还派医疗队定期巡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