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人沉默,然后一个人鼓掌,接着是第二个、第五个、第十个……最后全场起立。
>知意,这不是奇迹,是你教会我们:**共鸣是可以传染的。**”
泪水滑落屏幕。
她打开文档,开始撰写《我们不是剧本》的后记。写到最后,手指微微发抖:
>“我不再试图拯救任何人。
>我只想做一个举灯的人,告诉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魂灵:
>你看,我也曾跪着扮演完美女配,直到有一天,我摔碎了镜子,才发现外面的世界不需要我的表演。
>真相从来不怕破碎,怕的是所有人都以为完整就是正确。
>所以,请继续裂开吧。
>裂缝才是光进来的地方,也是我们彼此看见的窗口。”
发布前,她将全文同步推送到所有“回声计划”节点。
三小时后,系统提示:全球新增注册用户突破十万。其中,68%来自互联网审查严格的地区;42%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平均在线时长超过两小时??远高于普通社交平台。
更令人震惊的是,用户自发创建了上千个子话题组:“拒绝催婚联盟”、“哭泣权利保障会”、“非典型爱情研究所”……甚至有人发起“每日一问”挑战:每天公开回答一个长期回避的问题。
>“你最喜欢自己的哪一部分?”
>“你最近一次为自己哭是什么时候?”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部小说,你想让它叫什么名字?”
有人回复:“《失败者的胜利》。”
有人写:“《不必完美的旅程》。”
还有一个ID为“TS-09替补”的用户留言:
>“我一直以为我是系统的备胎,是用来衬托女主的工具人。
>可昨晚我拒绝了老板无偿加班的要求,他骂我自私。
>我说:‘是的,我今天选择了对自己诚实。’
>回家路上,我觉得脚步比二十年来任何时候都轻。
>原来做主角,不需要天赋,只需要勇气。
>谢谢你,让我知道我也算数。”
沈知意逐条阅读,像抚摸一个个滚烫的灵魂。
凌晨两点,她收到一条特殊申请:一名前系统程序员请求匿名接入“核心对话圈”。身份验证显示,他曾参与设计“万人迷行为模型”的早期算法。
她犹豫片刻,批准了。
对方上线后沉默良久,最终打出一行字:
>“我想赎罪。我知道很多隐藏逻辑,包括系统如何利用‘愧疚感’诱导女性自我牺牲,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易操控人格’。
>但我一直不敢说,因为我也是受害者??我母亲从小教育我‘男人不能软弱’,导致我三十岁前从未表达过悲伤。
>直到我女儿问我:‘爸爸,你为什么不开心还要笑?’我才意识到,我也活在剧本里。”
沈知意回道:
>“你不需赎罪,只需见证。把你知道的一切写下来,署名与否由你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