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安然沉默片刻,望向窗外那片湛蓝的天空。良久,她说:“叫‘朝梧’好不好?
**朝,是朝阳的朝,寓意新生;
梧,是梧桐的梧,象征栖息与安宁。**
我希望他一生都能迎着光长大,也有地方可以安心落下。”
“朝梧……”沈安宁轻声重复,眼眶又湿了,“好名字。”
戚樾点头:“那就叫朝梧。傅朝梧。”
当天下午,沈安然办理了入职手续,正式成为“归途计划”的驻场心理咨询师。她带来的不仅是云南山村积累的田野经验,更有一套全新的“自然疗愈课程”??通过绘画、种植、动物陪伴等方式,帮助产后抑郁女性重建与自我、与孩子、与世界的联结。
一周后,“归途园”迎来首次开放日。五十多位曾接受过援助的母亲携子女前来参加。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画画,大人们围坐在冥想步道旁,分享彼此的故事。
沈安然站在人群中央,举起话筒:“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回来?其实答案一直在心里。
这里不只是一个救助站,它是裂缝里的光,是黑夜中的灯塔,是我们这些曾跌入谷底的人,重新学会呼吸的地方。
今天,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做一件事??写下一句你想对过去的自己说的话,放进陶罐里,然后我们一起埋在蓝雪花下。
让那些痛,不再流浪;让那些伤,开出花来。”
众人纷纷提笔。有人写:“对不起,我不该怪你撑不住。”
有人写:“谢谢你,哪怕遍体鳞伤也没放手。”
沈安宁写的是:“亲爱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她将纸条折成一只小鸟,轻轻放入刻有“林小禾”名字的陶罐中。
仪式结束时,天空飘起了细雨。雨水顺着蓝雪花的花瓣滑落,像是大地在悄悄哭泣,又像是万物在温柔告别。
夜深人静,沈安宁独自坐在阳台,怀里抱着已熟睡的朝梧。远处城市的灯火如星河铺展,而近处,归途园的风铃在雨中轻轻作响。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归途之声”系统推送的今日总结:
>**今日共接收倾诉信息2,318条,成功干预高危案例5起,新增“倾听者”志愿者人。**
>**最新用户留言:**
>“我今天第一次敢对孩子说‘妈妈累了’。他没哭,反而给我倒了杯水。原来我不是负担,我是他的家。”
她看着这条留言,嘴角缓缓扬起。
身后传来脚步声,戚樾披着外套走来,将她和孩子一同裹进怀里。“冷了吧?”
“不冷。”她靠在他肩上,“有你们在,哪儿都暖。”
他低头看着儿子的小脸,轻声道:“以后这个家,又多一个人守护你了。”
“不。”她摇头,“是我们一起守护他们。”
雨渐渐停了。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洒下来,照亮了花园中新栽的一片蓝雪花幼苗。它们纤细却挺立,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
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山村,一个小女孩正踮脚把一盏纸灯笼挂上树梢。灯笼上写着:
>**“老师,你的姐姐收到了我的画吗?”**
同一时刻,沈安然坐在书桌前,提笔写下日记的最后一句:
>**“归途的意义,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带着伤痕继续前行。
>我们无法抹去黑夜,但我们可以点亮灯。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就永远有人敢说‘我痛’。
>而只要有人敢说,光,就不会熄灭。”**
她合上日记本,抬头望向星空。
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短暂,却明亮得足以照亮整片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