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大明第一国舅 > 第617章 是非对错(第2页)

第617章 是非对错(第2页)

朱雄英闻讯,立即命锦衣卫千户陆炳接管此案,严密封锁消息。他亲自验尸,发现死者舌底藏有一粒蜡丸,破开后竟是一页微型抄录,赫然列出七名疑似收受燕王贿赂的考官姓名及交易时间!

“好一手连环计。”朱雄英冷笑,“先是纵火烧档,再杀证人立威,最后借死士遗书搅乱视听??他们不怕我们查,只怕我们不信。”

他当机立断,将蜡丸内容加密传与朱标,并附言:“疑云重重,恐有诈。请殿下暂缓召见任何举子,防有人借机攀诬。”

果然,次日便有一名江南士子叩阍喊冤,自称掌握“徐府勾结武将、意图逼宫”之证据。经审讯,此人竟是周?远亲,早已被燕王府长史收买,所呈“证据”皆系伪造。朱元璋震怒,下令廷杖八十,发配辽东。

风波暂息,殿试如期举行。三月十五,紫禁城丹墀之上,香烟缭绕,钟鼓齐鸣。朱标端坐龙椅旁监考,神情庄重。一百八十九名贡士依次策对,议题为《如何调和南北士议,共辅储君》。

一名河北考生慷慨陈词:“自古立国者,以民心为本。今南方富庶而北地贫苦,若科举偏重南人,则寒士无望,怨气积而成乱。惟有东宫秉公持正,方可凝聚天下英才,共卫社稷!”

朱标听罢,含笑点头,当场评为一甲第三名。

放榜之日,南北比例均衡,舆论赞颂“太子贤明,拨乱反正”。朱雄英站在观榜人群之外,见几位老儒抚须落泪,喃喃道:“徐国公若在,必感欣慰。”

四月初,“慈恩塾”正式开课。首批招收四十名贫女,年龄自八岁至十六不等,皆由地方保举而来。庞澜红亲授《诗经》《论语》,另设算学、医理、女红三科,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之陈规。邓氏每日亲往督学,还特地请来两位精通音律的尼姑,教孩子们唱诵《孝经》歌谣。

某日午后,朱雄英路过塾堂,听见稚嫩童声齐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理持家,亦可封侯。”不禁驻足良久,嘴角微扬。

就在此时,边关急报再至:北元残部联合朵颜三卫,突袭大宁卫,烧杀掳掠,守将战死。朱桢率军驰援,已与敌军对峙于白狼山下,粮道受阻,请求增援。

朱雄英立刻入宫面圣。乾清宫内,朱元璋正与朱标商议军情,眉头紧锁。

“北平距大宁仅三百里,燕王按兵不动,是何居心?”朱元璋怒道。

朱雄英躬身道:“陛下,此时责难藩王,恐激生变。不如顺势而为??命燕王‘协防边境’,调其兵马北上,既可解大宁之围,又能离其根本之地。待其离境,再遣心腹都督接管北平防务,名为协助,实为监控。”

朱标拍案叫绝:“妙!此举既显朝廷信任,又夺其地利,可谓一石二鸟。”

朱元璋沉吟良久,终允所请。

诏书下达后,燕王果然接令出征。大军离城那日,朱雄英登城远眺,见旌旗蔽野,铁骑滚滚,心中却无半分轻松。他知道,朱棣此去未必真心救边,更像是在试探朝廷底线??若朝廷不敢动其根基,下次便是挥师南下。

五月初五,端午佳节。徐府设宴款待诸亲,席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朱安荣已能背诵整篇《千字文》,当众朗声吟诵,赢得满堂喝彩。邓氏亦面色红润,与庞澜红携手包粽子,糯米清香弥漫厅堂。

夜深人散,朱雄英独坐书房,翻阅近日各地塘报。忽觉袖中一物硌手,取出一看,竟是母亲庞氏留下的另一枚铜钱,背面刻着细小篆文:“忍辱负重”。

他怔住良久。

原来母亲早知前路艰险,留下双钱为诫:一枚抛入江中,示不忘本源;一枚藏于身边,警醒勿失初心。

窗外月色澄明,江水悠悠。远处传来巡更梆子声,一声接着一声,如同岁月的脚步。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燕王不会善罢甘休,朝中暗桩仍未清除,太子之位虽稳,却如危楼立于风暴之中。但他亦明白,只要徐家不倒,忠魂不灭,纵使风雨如晦,亦能撑起一片晴空。

次日清晨,他召集全族子弟于祠堂前,指着高悬的“国之柱石”匾额,朗声道:

“从今日起,凡我徐氏子孙,无论男女,年满十二,必修三课:一曰《春秋》,明忠奸之辨;二曰骑射,习保家之能;三曰庶务,通治民之道。若有懈怠者,不得入列祖列宗之祠!”

众人肃然应诺。

晨光洒落,照在那幅全家福上。画中人物依旧微笑,仿佛见证着一个家族在权力漩涡中的坚守与传承。

风未止,浪未平。

但他们已准备好,迎接下一个风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