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重生:我老婆是天后 > 第1118章迷茫二(第1页)

第1118章迷茫二(第1页)

等孙倩将剧组提供的戏服换下,跟徐呈清离开后。

“这女人这次真是撞大运了”

《三国杀》的副导演对着身边的说道“等着看吧!以后影视圈必然有这个孙倩一席之地”

他也没想到自己剧组,居然还藏。。。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还未散去,城市街头仍挂着一串串红灯笼。范真真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河岸上蜿蜒如龙的灯火,手里握着一杯温热的姜茶。昨晚,《母亲之声》特别节目《施暴者的面孔》获得了年度社会影响力奖,颁奖词写道:“它没有渲染仇恨,却让暴力无处遁形;它不煽动对立,却唤醒了千万人的觉察。”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雾气在玻璃上留下一圈模糊的痕迹。手机震动起来,是林晓雨发来的消息:“画室来了个新学生,十岁的小女孩,一句话不说,只画了一整本涂鸦??全是锁和门。”

范真真立刻回复:“我下午过去。”

三点整,她推开“光缝艺术工坊”的门。这里原是一处废弃社区活动中心,如今被改造成专为受创女性及子女提供心理疗愈的艺术空间。阳光透过天窗洒在木地板上,孩子们围坐在地毯上拼贴彩纸,笑声轻得像风拂过树叶。林晓雨迎上来,低声说:“她在角落那张桌子。”

那个小女孩背对着门口,扎着歪歪扭扭的双马尾,手里握着一支黑色蜡笔,正用力地在纸上划出一道又一道横线。范真真蹲下身,轻声问:“你在画什么?”

女孩没抬头,声音细若蚊呐:“门。”

“什么样的门?”

“打不开的。”

林晓雨递来一叠她之前画的纸??每一页都是一座紧闭的铁门,有的门外站着小小的人影,有的门缝里渗出血迹,还有一张,门后伸出无数只手,像是要把里面的东西拽出来。

“她叫朵朵,”社工小陈走过来,“父亲长期酗酒,母亲去年报警两次,但男方总以‘家庭矛盾’搪塞。上周,他砸了家里的门锁,把母女俩关在屋里三天,说‘谁也别想走’。妈妈带着孩子逃出来后,朵朵就开始不说话了。”

范真真心头一紧。她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这类案例时,也曾以为只要法律介入、庇护所开放,就能解决问题。可现实远比制度复杂??创伤深埋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像一根刺,看不见,却每走一步都疼。

“我们试过游戏治疗、沙盘疗法,但她抗拒所有人。”小陈叹气,“直到今天早上,她自己拿了蜡笔坐下。”

范真真静静看着朵朵,忽然想起苏婷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以为手术能切掉伤疤,后来才明白,真正的伤口长在脑子里。”

她轻轻拉开旁边的椅子坐下,从包里取出一本素描本,也开始画画。没有说话,只是笔尖沙沙作响。过了许久,朵朵终于侧过头看了一眼??纸上是一座木桥,桥下流水潺潺,桥边立着一块牌子,写着“你可以过去”。

女孩的手指微微动了动。

第二天清晨,范真真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录音。点开后,一个低沉的男声响起:“我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毁了我的生活。”

她立刻调取IP地址,发现来自本市郊区一处出租屋。技术组追踪后确认,这是苏婷前夫王志刚的临时落脚点。录音中,他语气阴冷:“她说我控制她?她才是怪物!整天写那些东西,装可怜博关注!我现在失业、离婚、连女儿都见不到……都是你们逼的!”

范真真将文件转交警方,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退出支持体系”的风险评估机制,所有已安置人员的信息立即加密升级,同时向杭州、苏州两地派出安全巡查员。

当晚,她在日记中写下:“施暴者最恐惧的,不是惩罚,而是失去控制。当受害者走出阴影,他们的权力幻象便崩塌了。于是他们愤怒、威胁、甚至报复??但这恰恰证明,我们正在击中要害。”

一周后,教育部正式采纳“倾听驿站”提交的心理干预课程方案,将在全国中小学试点开设“情感认知与边界教育”必修模块。范真真受邀参与教材编写,她坚持加入一段真实案例改编的情景对话:

>老师问:“如果你看到爸爸打妈妈,该怎么办?”

>学生答:“报警。”

>另一个学生举手:“也可以先躲到房间,锁上门,然后给妈妈留一张纸条,告诉她我不怪她。”

>老师点头:“对。你要记住,家暴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妈妈的错。你们都有权利安全活着。”

审稿会上,有专家提出异议:“会不会太沉重?孩子承受不了。”

范真真平静回应:“一个亲眼目睹暴力的孩子,早已承受过了。我们不是制造恐惧,是在给予工具。”

最终,这段内容保留了下来。

与此同时,“男性责任工作坊”迎来第三期学员。报名人数比上一期翻了三倍,其中不乏教师、公务员、企业主管。一位曾在节目中露脸的学员李强分享道:“我以前总觉得男人要有权威,妻子必须服从。直到心理咨询师问我:‘你害怕失控,是因为小时候也被打得毫无尊严吗?’那一刻,我哭了。原来我的‘强势’,不过是童年创伤的回声。”

节目组趁势推出纪录片《沉默的父亲》,记录五位施暴男性在接受干预后的转变过程。镜头真实呈现他们学习情绪管理、向家人道歉、甚至主动参加反家暴志愿宣讲的点滴。播出当晚,微博热搜挂出话题#原谅需要前提#,阅读量破八亿。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某知名女权博主发文质疑:“过度强调施暴者的‘救赎’,是否变相削弱了受害者的痛苦?”

范真真在公众号回应:

>“我们从未美化加害者。每一个愿意改变的人背后,都有无数未能幸免的受害者。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在努力挣脱循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