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一场名为“回声之夜”的线上直播活动悄然举行。主办方未提前宣传,仅通过“群星计划”私信邀请百位普通参与者??环卫工人、乡村邮递员、聋哑学校教师、戍边战士家属……
直播中,他们逐一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灯光,没有舞台,只有手机镜头前朴素的脸庞和真诚的话语。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一位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族小女孩。她不会普通话,由老师翻译:
“我每天晚上都会对着天空唱歌。妈妈说,哥哥在天上工作,他是空间站的工程师。虽然我看不见他,但他一定能听见。”
话音落下,直播间突然弹出一条系统提示:
>【检测到高浓度情感共鸣信号】
>【生成文明共振指数峰值:9。7级】
>【触发全域广播机制】
刹那间,全球接入“文明共振”的设备同时亮起微光??手机、电视、路灯、甚至偏远山区的太阳能收音机,全都自动播放起那段藏族童谣。
歌声穿越语言与国界,在北极冰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雨林同步响起。
那一刻,无数人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有人说,那是人类第一次以心灵为频率,完成了一场无声的集体对话。
三个月后,林昭出现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一次,他不是作为观察者,而是作为“文明载荷计划”的发起人,亲眼见证一艘新型深空探测器升空。
这艘飞船搭载的不再是科学仪器,而是一整套“文明共振”压缩数据库,包含百万条精选记忆片段、五千种语言样本、以及一部由AI编纂的《地球文明情感简史》。
它的目标很远:半人马座α星系。
飞行周期预计七万年。
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他:“七万年后,人类还在吗?就算在,谁能保证他们会理解这些内容?”
林昭微笑答道:“我们发射的不是答案,是问题。
??‘你们也曾爱过、痛过、守望过吗?’
只要这个问题能在宇宙中漂浮哪怕一秒,我们的存在就有了意义。”
飞船升空那夜,井甜发来一条信息:
>“你知道吗?今天是我母亲去世十周年。
>我刚刚上传了她最后一封家书。
>突然觉得,她并没有走远。
>她现在,也是星星的一部分了。”
林昭望着星空,回复:
>“我们都将是星星的一部分。
>只要还有人记得,就永远不会熄灭。”
多年以后,当“微光”系列电影拍到第十部,当“群星计划”已成为全球公共基础设施,当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如何用AI修复祖辈的记忆残片……
人们谈起这场始于一部电影、一场直播、一次心灵觉醒的文化浪潮时,总会提到那个名字。
但他们不说他是导演、是企业家、是科技先驱。
他们说:
“他是第一个教会我们,如何用心跳连接彼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