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拿奖了?”
二丑程一中用力揪着本就不多的秀发,忽然暴起。
“草!谁他妈给的奖?有病吧?草草草草草!”
办公桌莫名其妙的挨了一大脚,桌上的茶杯滚落,盒里的钢笔迸飞,写到一半的稿件。。。
雨停了,但空气里还悬着湿气。方星河站在废弃监狱的外墙上,望着那根曾被风吹走的白色羽毛最终消失的方向。它没有落回地面,而是卡在了高压线与铁丝网交错的缝隙中,在灰白的天光下微微颤动,像一面残破的小旗。
他没让人去取下来。
“保留这个画面。”他对摄影指导说,“明天重拍时,如果它还在,就让它留在构图里。”
没人问为什么。整个剧组已经渐渐明白,方星河不是在拍一部电影,而是在重建某种被时间掩埋的秩序??一种用影像对抗遗忘的仪式。
收工后,他独自回到北京的工作室。王查理正守在电脑前,手指飞快敲击键盘,屏幕上滚动着一串串加密数据流。
“又挖到什么?”方星河递过去一杯热茶。
“不止是《边城枪声》。”王查理头也不抬,“我顺着那份‘绝密会议纪要’里的声音频谱做了比对,发现田守义参与过的三部未完成影片,全部涉及敏感历史事件。其中一部叫《春雷》,讲的是八十年代初一次工人罢工的真实案例,剧本当年通过了初审,但在送终审前一夜,整份档案从广电资料库神秘消失。”
方星河皱眉:“可我记得,那时候还没有数字化系统,纸质档案怎么可能凭空不见?”
“问题就在这儿。”王查理终于抬头,眼神发亮,“我查了当年的值班记录,那天晚上负责档案室的是一个叫周文康的技术员,他是田守义的学生,也是后来《春雷》的副导演。但他第二天就请了病假,再出现时,整个人像是老了十岁。三年后调往新疆分厂,从此杳无音信。”
“有人逼他交出来。”方星河道。
“或者更糟??他亲手烧了。”
两人沉默片刻。窗外夜色浓重,城市灯火如星海铺展,可他们都知道,在这片繁华之下,有多少故事从未被讲述。
“你还记得赵师傅说的张默言吗?”王查理忽然问。
“那个烧掉手稿的导演?当然记得。”
“我找到了他的女儿。”
方星河猛地转身:“在哪?”
“深圳。她是个纪录片剪辑师,一直不知道父亲的真实过往。直到去年解禁《铁窗诗社》,她才从国家电影资料馆调出残片,看到片尾字幕写着:‘献给未能发声的人’。”
方星河坐了下来,声音低沉:“她愿意见我吗?”
“我已经联系了。她说……如果你真想了解那段历史,得先看一样东西。”
三天后,方星河飞抵深圳。
张默言的女儿名叫张晓禾,三十出头,短发利落,眼神清冷。她在一间私人放映厅等他,墙上挂着一幅黑白照片:一群年轻人围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桌上堆满稿纸和烟盒,中间一人正在朗读,神情激昂。
“那是1985年冬天。”张晓禾按下播放键,“我爸组织了一个地下电影小组,每两周聚会一次,讨论怎么用镜头记录真实。他们拍了些片段,藏在胶片盒里,混在正规出品中送审,侥幸过了两部。第三部叫《灰墙》,讲的是某位知识分子被迫公开检讨的过程。拍完当天就被举报了。”
屏幕亮起,画面晃动,显然用手持摄像机偷拍而成。镜头对准一间礼堂,台下坐满人,台上站着一个穿蓝布衫的男人,低头念稿。他的声音颤抖,额角渗汗,可当他说出“我承认错误”时,右手却悄悄竖起了两根手指??那是他们约定的暗号:**我不认错**。
方星河屏住呼吸。
接下来的画面更加惊心动魄:公安冲进拍摄现场,几个人翻墙逃走,胶片被塞进下水道井盖夹层。最后是一段录音,张默言的声音沙哑而坚定:“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真相,我们就没输。”
视频结束,放映厅陷入黑暗。
良久,方星河道:“这些素材……还能用吗?”
“部分可以修复。”张晓禾说,“但我有个条件??你不能只把它放进《囚鸟》当背景资料。我要它成为一个角色,一个活生生的存在。那些人不是符号,他们是活过、爱过、反抗过的真实生命。”
“我答应你。”方星河看着她,“而且我会署名:本片部分内容源自张默言及其同仁未公开影像遗产。”
她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