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农家子,但人上人(科举) > 第213章(第2页)

第213章(第2页)

「那就调兵啊!调更多的兵!堂堂大齐,连这点小小民乱,都控制不住吗?简直是笑话!」代州知州急火攻心,当即就要站起来,去找北齐的官员理论。

但他刚刚站起来,又想着差点忘了向王大人请示。

又生生站在原地,看着厅堂正中的王景禹,问道:「大人,您看?要不要下官去找他们北齐的官兵好好说道说道?这些北齐学子百姓,围在使馆门前闹事,恐于我大景使团不利啊。」

王景禹看了看他说:「不必,先坐下吧,出了乱子也是他们北齐自己的乱子。无论如何,闹不进我们使馆来。」

代州知州张了张口,虽然他不太能理解何以王景禹会如此笃定,但既然安抚使大人说了,他也蹲的再次坐了回去。

使馆门前声嗓愈来愈高,几人坐在厅堂之中,都能隐隐听清门外的争吵之声。许中恺侧耳细听了半晌,忍不住摇头微笑,他看着悠闲自在的王景禹,感叹道:「大人您真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北齐臣属百姓之中,竟然当真有能懂得您的提议,甚至愿意主动前往争议地,做这样的自治区属民之人!倒是许某此前,低看北齐了。」

第178章

说完,想到他们大景朝廷民间,正在上演的纷争。

他自以为的文明开化,文化上国的大景,竟然表现的几乎与北齐朝野上下的反应,几乎没什么两样。

若非有皇帝丶副相杜亦彬旗帜鲜明的支持丶他们学派的学子丶翰林学士杜子烨为代表的京师学子士子丶以及太康州雎阳书院丶州学等几方人马的强力声援,这一次,在他心中对于两国反应的评判,大景朝险些就要输给北齐了!

王景禹笑了笑看他:「这也都还要归功于许先生您的功劳。」

许中恺连忙否认:「王大人您过谦了,许某的确是有些许功劳不假,可若没有您的筹谋布局,没有您多年来那么多次,巧而绝的点醒,才使得许某始终都在大踏步的前进,最终走到了同时代靠前一些的位置。若说首功,定然是非大人您莫属!」

一般人听到了这一番话,也许会认为很有可能这是处于下位之人的谦虚,以及对于上位之人的谄媚。

但只要是认识许中恺的人,就都知道,他这一番话,绝对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许中恺多年来,都是学问大家,自然有着文人的傲骨,以及追根求实的治学精神,断然不可能出于世故而说一些违心之词。

况且,使团之中除了也有人,跟随在王景禹身边做事日久,对于他究竟如何影响了身边人,如何一点点的将一件事从内之外的改头换面,已然深有体会。

自然对许中恺的一番话深信不疑。

秦墨于此中详情知道的不多,忍不住问:「想不到连北齐朝野民间对此事的反应,也是在王大人的计筹之中的吗?」

许中恺轻轻捋着胡须点头:「没错。其实王大人所做的,都极为巧妙,且早已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如今不过是稍稍借力,便足以成事了。」

看着满堂之中好奇的神色,许中恺也不再卖关子,只道:「我河东许氏学派,早在大人就职河东不久,便不分国别收纳弟子,教学传知。许氏的书刊印发,不止北齐的南京,如今距离咱们大齐相近的西京和东京,皆有印发,刊发之量,绝不逊于我大景朝流通之量。如果诸位留心过得话,外间的两派对立学子百姓之中,有一派中,定然是曾经读阅过我们河东学派关于自由与贸易文集之人。」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许中恺的河东学派,这两年来深植河东,不断的有文章与书刊问世,门下的学子数目,也出现了大涨的势头。

大景朝境内,又有以雎阳书院的张蕴长等人为首的学问大家,时常与其交流探讨,在大景朝之内,影响力不容小觑。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民间传播基础,再加上王景禹自临南县就开始的,一系列实际行动与许中恺的理论之间,互相行程的映照,当杜子烨等人,在大景朝之中站出来的时候,才能在短时间之内就获得了人数可观的支持,在大景朝的朝堂,以及民间都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力量还在不断积累和喷发,许中恺相信,他们必然会快速发展为,足以支撑着他们大景朝皇帝,最终决定朝堂走向,所需要的足够的力量。

王景禹对许中恺所说,并不否认,只笑了笑道:「许先生不必过谦。众人拾薪火焰高,想要做成许多事,绝非我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的。这是我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所共同成就的。」

(。)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