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看过许多名将如何带领敌军打仗,如何在军营当中一呼百应,军心齐聚的影视化作品和书刊,但是他也知道,那种理想化话的,为了信念和理想熔铸起来的一支军队,在现实当中,并非是常见的情形。尤其是一个建朝超过百年,又和平了半个世纪之久的边疆,没有常年厉兵秣马的环境,没有浓烈的家国雠恨,如若不依靠银钱流动的刺激,谈什么军心?
毛主席都还说过:「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而他,无意于这种建立在毫无意义挥霍百姓财富基础上的,所谓「军心」。
此次北齐与大景之危机,在他的计划当中,也不需要这样的「军心」。
回到雁门寨的兵营大帐,王景禹收到了代州知州返回州城的消息。
代州知州已经写了快信一封,向王景禹交代了此次入宜县的情形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他本人也已经在赶往雁门寨与王景禹汇合的路上。
不出他所料,此次代州知州的宜县之行,比第一次要顺利了许多。
代州知州赶到雁门寨之后,意气风发好不停歇直奔王景禹所在而去。
一见到王景禹便满面春风意满笑容的道:「王大人,此次在下总算是没有辜负大人您的托付啊!」
王景禹以及代州军曹都已经看过代州知州的快信,知道北齐两州刺史同意了王景禹所提的几点要求,同时也表达了会等待大景朝朝廷旨意的态度。
代州知州道:「原本,在下心中十分忐忑,怕是齐军听了我们河东路的条件,便要恼羞成怒,谁知不仅都同意了,这一次还把在下奉为座上宾来对待,再没有上一次那般向羁押和看守犯人一般的粗鲁无礼。」
军曹忍不住问:「这两位刺史都说了什么?」
代州知州道:「这一次只见到了朔州刺史,应州刺史据打探是被召入西京了。朔州刺史听了我的条件,问这是谁的意思,我如实相告,说明这是传达的我大景朝河东路转运使的要求。朔州刺史命人一一记下之后,以两国之间该有的礼节安排了我的行程。一日半之后,朔州刺史再次与在下相谈,同意了我们提出的要求,虽然最后也看起来强硬的提出,如若大景朝廷最终的商议结果,令北齐失望的话,他们可就不依了这般言辞,不过,在下看来,这话还是以恐吓之意居多。北齐,起码这位此前攻击意味慢慢的朔州刺史,此时的态度,也开始转向谈判议和。」
代州军曹听完,心中大大松了一口气:「那就太好了!」
毕竟从一开始,他其实始终都是不赞成两国之间真的兴起大规模的战争,更重要的是,历史上无数次大景朝与北齐之间的战争结果,几乎绝大多数,都是以大景的失败而告终。
王景禹看着两人,对代州知州道:「好。眼下,在京师旨意到来之前,我们暂时不需要继续派出使节去宜县。不过,宜县两寨,以及应州朔州之内,我大景朝的线人探报,却不能有丝毫松懈。刘军曹,这几日我们所视察过的军士操练丶士兵部署调遣,军情侦查,以及必要的工事修补,同样一一不可松懈。」
他视线朝着北方虚虚望了一眼:「毕竟,谁又知道,这位朔州刺史,以及北齐的主战派,会不会只是缓兵之计呢?」
正沉浸在多日以来难得的放松状态之中的代州军惨,闻言又是一凛。
的确是,很有这样的可能,两县尚在敌手,两方朝廷的意见也同样尚未明朗,形势千变万化。此时,还万万没到可以松懈的时候。
他打起了精神,震声道:「是!属下明白!」
第172章
京师皇城,内廷崇政殿。
皇帝赵璜点检着内廷官记录的一连三日,大小朝会之上,主战与主和两方臣属争论的言辞,大部分他都在殿内听过了一遍,此时不过是拣出部分印象深刻之处,重新阅看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