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楠吐了一口气,最终定下心说:「我作为太原府通判,本就有对本府所有事务置喙的资格。今日王知府所提,要在太原府成立一个类似于灵使投资组这样的意见,宋某是十分赞同的!可是,对于王知府如此擅行擅改的投资组的组织方法,却不敢苟同!」
他作为通判,如他所说的这般,其实是完全不需要在任何事上,向王端低头的。
但他平日里向来行事低调,再加上朝中无人,所以,大部分时候,并不会与王端起冲突。
今日这般急眼令色,确实是少见。
一时之间,知客堂中,无人敢说话,气氛尴尬和寂静。
宋智楠:「转运司的灵使投资组,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气象和规模,有三个关键之处。一是转运司使绝对不参与出资,以完全客观的身份,只作为监督和检验规则的第三方,保证投资组的良性运营!二是投资组的项目,要起自民间,扶持和带动的是民间资本,而不是投资组中几人自有的产业!三是投资组的经济顾问和评估机制,从项目的筛选评估,到项目的中间汇报过程管控,最终的利润分成,有专业的顾问组,支撑这个过程!最终,他才实现了民间丶资本和转运司三方的共赢!最终的结果,是共赢!!」
宋智楠看着堂中之人,一叠声的质问:「可是今天我们这间知客堂里面,议出来的是什么?」
「一个凭空而起的,根本不论是否是实际所需要的巨桥,一个在座诸位自家或自家裙带之间已有的产业?不就是大家坐在这里集了集资,劳民伤财之外,充实自己的腰包,最终除了坐在这里的这几个人以外,还有谁得到了好处?这算哪门子的共赢?说诸位是东施效颦,怕都是抬举了!」
「两年来,许中恺就这种运作的思想和理念,写了多少文章了?在座积极建言的诸位,可曾阅读学习过几篇?但凡看过一篇,今日又岂会坐在这里,说出这样一番不知所谓的话来!」
「你们若是非要做,我作为通判,没有权力阻拦,但是也绝不对同流。可是,我通判握有检举进度知府之权,你们若是过分了,休怪我不顾情面!」
宋智楠说完了这番话,站起身拂袖而走。
王端留在堂中,气得面色铁青。什么样的官场涵养,也遭不住这一番丝毫不顾及脸面的指责和威胁。
今日得了利的几个人见太原府两个主官,闹到这般地步。
担心着好不容易议成的事,会被这一番闹而不了了之,讪笑着道:「宋通判莫不是前日里没睡好,头昏脑涨的才说这么一番话来。」
有人附和:「是啊。平日里的宋通判可从来不是这样,定然有一时昏头了。」
其中一个属官试探着问:「那个,知府大人,您看,咱们今儿个议定的投资组,还有那几个项目,还要不要安排了?还是等等宋通判的意见再议?」
王端倏然扫他一眼,冷冷道:「你是不是也昏了头了!我是太原府的主官,要议定什么事,还要经他的同意吗?」
属官等的就是这句话,连忙应了道:「好!那下官即日就着手去安排!」
第166章
夜晚,官舍的书房内,一盏琉璃灯盏明亮闪耀。
王景禹坐在书案前,正手执一份刚刚由京师发回的奏疏批折阅看。
这封奏疏,是他针对河东路所做的灵使投资组试点,向京师中书发过去的奏报。在奏疏当中,将这两年多时间内,灵使投资的创立初衷,以及如今在河东路取得的成效,做了简洁但精准的总结,上报朝廷。
他希望可以继续扩大和延展更多的促进民间经济和商业的组合方式,同时将已经行之有效的方法奏到中书,亦是希望的到中书的认可。再由中书向其他诸路建议和推广。
正如此前河东路灵使投资组几人核心成员议论所说,他丝毫不担心河东路灵使投资组的模式被复制。
甚至,他还是鼓励和推荐更多的复制和投资组的出现。
不光是被走姿的有识之士需要被选择,投资组本身也应该有更多的形式存在,使得有识之士可以反向的选择投资组。
而这样一个政策,也是他希望可以惠及到更多地区,改变人们轻视商道轻视经济的观念。
当更多的人发现,经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改善了他们的人生,这样最实际有效的改变,就会带来最终观念之上的改变。
太康州知州如今已经提到了京西北路的转运使任上,他与王景禹一直保持着通信。
早在半年前,就已经接受和意识到了这一举措的意义。
在王景禹派了许中恺门下弟子过去进行支撑指导,顺便同雎阳书院进行学术交流之时,也开始了京西北路的投资组试点。
王景行在河东路协助王景禹已有两年多,这一次,
王景禹也态度坚定的叫他随行,一来回去为京西北路的投资组试点出力,二来回太康州探亲,并留下在太康州继续就学准备一年后的秋闱。
纸页翻动,王景禹翻到了这封摺叠奏疏的最后一页。
明亮夜灯之下,照出的是整齐的竖排黑色字体,与耀眼反光的朱红批覆,还有中书等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