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718二哥的难处(第2页)

718二哥的难处(第2页)

两人正商量着,小丫蹦跳着跑进院子,怀里抱着一摞纸。“爸!妈!我把咱们村的故事整理成册啦!”

赵振国接过来一看,竟是厚厚一本手抄资料,封面写着《青山纪事》四个大字,下面是小丫稚嫩却工整的笔迹:第一章种子的记忆,第二章水泵的声音,第三章舞台上的光……

每一页都有文字、图画,甚至还贴了照片复印件??药厂奠基时的合影、孩子们排练舞蹈的瞬间、老周师傅焊接铁架的情景……最后一页,是一幅全村地图,标注着未来十年的发展设想:图书馆选址、太阳能板布局、生态养殖区规划……

“这些都是……你写的?”林秀英惊讶地问。

“嗯!”小丫用力点头,“我还采访了二十多位乡亲,记下了他们的愿望。陈阿婆说想有个养老食堂,铁匠老周希望带徒弟,王哥哥的梦想是让我们的蔬菜上电视广告……”

赵振国一页页翻着,指尖微微发颤。他忽然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申报材料”??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活生生的人心所向。

第二天,他提笔复信。

“尊敬的周厅长:

感谢您对青山村的关注。我们愿意接受调研,但有一个请求:请您不要带着预设的答案来,而是带着问题走进真实的土地。我们不追求成为‘样板’,只希望能做一个‘样本’??一个证明普通人在平凡岁月里也能创造不凡生活的样本。

随信附上我女儿整理的《青山纪事》,或许它不够规范,也不合格式,但它真实。如果您愿意,请带着它走一遭我们的田埂、作坊、课堂和议事会。然后,再决定是否给我们这块牌子。

若最终未能入选,我们也无憾。因为我们早已在建设自己的家园。

此致

敬礼

赵振国敬上”

信寄出后的第三天,周建国回电:下周二亲自到访,轻车简从,不打招呼,不搞迎接。

消息传来,村里炸开了锅。有人说赵振国太倔,不懂变通;也有人说他有骨气,宁折不弯。

唯有刘铁牛拍着大腿笑道:“我就知道赵主任不会跪着接恩赐!咱们青山人,站着就把事干了!”

调研当天,天气晴朗。周建国一行三人穿着便服,悄悄进了村。他们没去村委会会议室,而是直接去了老砖窑。正巧赶上秸秆粉碎机首次实现二十四小时连续发电成功,村民们围在一起放鞭炮庆祝。

周建国站在人群外,默默看着那一张张黝黑却灿烂的脸,听着机器轰鸣与欢笑声交织,久久未语。

随后,他又走访了王强的大棚、小学的“少年讲堂”、晒谷场上的“透明箱”,甚至参加了当晚的议事会。会上,一位年轻母亲提出建议:能否在冬季为留守儿童开设夜校辅导班?立即有人响应出资,有人愿当志愿者,赵振国只是主持,不做决策,最终由全体举手表决通过。

临走前,周建国独自登上后山?望塔。在那里,他见到了正在记录气象数据的赵振国。

“你不怕我说你清高?”周建国开门见山。

“怕。”赵振国笑了笑,“但我更怕我说谎。”

周建国凝视着他,良久,叹了口气:“你知道吗?全省报上来的示范村材料,清一色是GDP增长率、财政收入、招商引资额度……唯独你,交上来一本孩子写的书。”

“因为那是我们真正的财富。”赵振国平静地说。

一周后,省厅正式批复:青山村虽未列入首批“示范村”名单,但被授予“基层治理创新观察点”称号,享有同等资源对接权,且可在三年内自主试点三项改革政策,无需层层审批。

更重要的是,省电视台决定以《青山纪事》为蓝本,拍摄一部五集纪录片,名为《大地之子》。

消息传来那天,夕阳正洒满山谷。小丫趴在院墙上画画,画的是未来的青山:图书馆前孩子们在读书,屋顶上铺满太阳能板,田野间机器人缓缓巡行,而村口石碑上刻着一句话??

“我们现在就在种未来。”

赵振国站在她身后,静静地看着。风吹动他的衣角,也吹动远处稻穗的波浪。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资本的诱惑、权力的试探、人性的弱点,都会一次次来袭。但他不再惧怕。因为他看见,信念已经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夜晚,他再次翻开《青山日记》,写下新的一页:

**“当一个孩子敢于用铅笔描绘世界,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可能。所谓振兴,不在高楼大厦,而在无数普通人手中紧握的工具、口中说出的真话、心中不肯熄灭的光。”**

合上本子,他走到屋外。星空如洗,银河横亘,如同一条通往远方的桥。

远处,老砖窑的灯火仍未熄灭。那是刘铁牛他们在加班改装第二台发电机。

赵振国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烟头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像一颗不肯沉睡的心。

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有新的挑战到来。但只要这片土地上还有人愿意低头耕耘、抬头做梦,青山就不会老去。

而他,将继续走在路上,像一颗永不偏移的指南针,指向那个值得奔赴的明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