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多出个人,大水牛好似没察觉,依然懒洋洋地嚼个不停。但方竹陡然坐到高处,心中紧张,伏在牛背上一时不敢直起身。
郑青云攥紧她的手,柔声安抚:“我在旁边看着呢。”
“等我适应一下。”
趴了一会儿,方竹才松开郑青云的手,慢慢直起身。
一阵风吹过,她忍不住眯了眯眼睛。水牛乖顺,没有胡乱走动,坐在上面稳稳当当的,方竹抛却那点儿不安,左看看右看看,脸上笑容愈发灿烂。
她最后垂眸注视郑青云,有些得意:“现在我比你高了!”
心里似有烟花炸开,砰砰响个不停,郑青云弯了弯眼,冲方竹说:“你低下头。”
“做什么?”方竹不明所以,但还是依言照做。
唇上一触即离的温热触感,让她瞪大双眼。
方竹捂着嘴,声音含糊不清,“胡闹!”
郑青云却正了神色,“坐好喽!我们溜达一圈儿再回去。”
水牛终于跟随郑青云挪动四蹄,一步一步走得很稳,踩在柔软的草地上,没发出声响。方竹坐在牛背上,身体前后轻晃,时而抬头望向天上的云朵,时而低眸看着牵牛人乌黑的发顶,畅快又自在。
顺着水沟走上一段,方竹才让郑青云抱她下来。
两人再没耽搁,将车架子套好,牵牛过去把割好的草都搬进车厢。
回去的路上,方竹坐在车头,郑青云在地上拉着牛绳,,慢慢悠悠穿过小半个村子。
立冬之后,天气一直不怎么好。一天到晚阴沉沉的,很难见到太阳,但也不曾下雨。
修路时砍下的树都被他们截成段,弄成一捆一捆的,然后用牛车拉回家堆在院子里。日晒夜露许多日,搭着干柴,已经能够烧着。
郑青云和秦大柱商量过后,决定趁早拖一部分去县城卖掉,得的钱两家平分。
这就显出有牛车的好,靠人背,一次最多也就三四捆,一天跑一趟便累得不行。牛车就不一样,不仅拖得多,每天跑个两三趟也不在话下。
不过水牛年纪小,还在长身体,他们也不敢叫它累得太狠。每次只装半车,早晚各跑一回就收工。
就算如此,每人一天也能赚五六十个铜板,人还轻松许多。
跑着跑着,冬意愈发强烈,路上的风渐渐割脸。
大清早一推门,就发现地上覆了一层银霜,脚踩上去能听见微弱的咔咔声。
“柴剩得不多了,今儿再卖一回,剩下的都留着自己烧。”郑青云喂完鸡回来,提着几个鸡蛋走进灶房。
天冷之后,新鲜草食变少,鸡群也寻不到什么虫吃,下蛋没那么勤。但好在母鸡多,每天还是可以捡到十来只鸡蛋。喂食的时候总能发现几个,顺道就带回来。
“嗯,也该歇一歇。”正在揉面的方竹接话,“鸡蛋攒的有大几十,带去一道卖了吧。”
郑青云应了声好,在一旁的木盆里洗过手,接替了方竹的活。
他手劲儿大,一团面很快就揉得光滑。方竹退到一旁切菜,时不时看他一眼,指挥他如何将面团擀成细长的面条。
自己有牛车,买柴也不用赶早集,便有足够的时间在家吃饱喝足再出发。冬日里就适合吃带汤的,热乎乎一碗下肚,暖身又暖心。
昨天买的豆腐还留有一块,方竹将其切成丁,掺着剁椒、鸡蛋用猪油一炒。等面条煮开捞进碗里,挨个浇上一勺,拌着吃就行。
郑青云依旧第一个放碗,喝口热茶漱过嘴,就去旁边的木棚里牵了水牛过来装车。
刚搬两捆上去,等饭吃的大黑、二白冲到门口,尾巴摇得欢快。郑青云一看,果然是秦大柱来了,手里还提着个竹筐,他还以为是要带去城里卖的,不想秦大柱直接把篮子递到面前。
“我爹昨天挖了几节葛根,给你们带点儿尝尝。”
这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山上多的是。郑青云打草时就发现不少,但这东西得冬天粉才多,忙来忙去的竟一直没腾出时间去挖。
郑青云记在心里,跟秦大柱道过谢,把竹篮送进灶房放好,陪着他喝杯茶,两人便合力开始装车。
屋里方竹她们也吃完饭,正忙着把鸡蛋装进竹篮里。
两个人上车,快得很,三两下就装够半车木柴。
郑青云提着鸡蛋不好驾车,只能跟在一旁走着。但不用背重物,一点儿也不觉疲累。
到得县城,不必去西市租摊位卖鸡蛋,跟着牛车走进小巷,沿路吆喝,自有人开门。卖鸡蛋,再顺带问一句需不需要木柴,两边都不耽误。
第69章第6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