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是年龄,但是身体不好的也有病退。”伍爱华刚刚说完,又反应过来:“说起来古代人可能考上进士的时候就已经五六十,总不能让他干几年就退休吧?确实有点不合适。”
说起这个,伍爱华就头疼了:“或者还是和养老保险一样,按照工作职位、工作年份,确定退休后的收入?可是如果入职太晚,退休后也没什么钱,就很难阻止人家铤而走险啊!”
看到伍爱华头疼的模样,不少古代改革家都笑了:这不就是自己的日常吗?经常觉得想到个好办法,然后仔细思考又觉得似乎不太行。
范仲淹好心的给伍爱华发送了一条弹幕:【不要想那么多了,还是说说土地制度吧?收归国有,贵族们就不能沾手了吗?】
伍爱华看着范仲淹的疑问,不解道:“为什么收归国有贵族还能沾手?皇帝不会砍了他们吗?自己的土地被侵占了,和自己的东西被偷了有什么区别?都是利益实际损失了啊。”
【但是如果地方官员勾结当地宗族上下欺瞒,皇帝也很难发现吧?】张居正也提问道。
伍爱华先是不解,而后反应过来:“上下欺瞒的前提是农民不知道自己要交哪些税,怎么交税,但是事实上我们国家已经没有农业税了!”
没有农业税?
好小众的话语,古人总觉得自己怎么就看不懂呢?
伍爱华没有理会古人能不能看懂,直接说道:“不仅没有农业税,现在种地也有很多补贴,有些农民种植作物其实不赚什么钱,主要就是赚国家这份补贴。”
“如果要移植到古代的话,我觉得可以规定不同等级土地统一的地租?就是良田多少、山地多少,都统一规定,然后昭告天下,让农民知道除了这份钱,别的都不用交。”
“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倡导农民种植作物,如果种植的是利润不高但是国家需要的作物,可以给他们补贴金,相当于变相减税。”
“只要宣传到位又经常核查,也不太需要担心补贴会被贪污,毕竟如果补贴被贪污了,没有收到实际利益的农民第二年就会换成能够赚钱的作物,哪怕只是贪一部分,人家收获的不如其他人,除非强权要求,不然农民都不会继续种植,贪官们很快就没有补贴可以贪了。”
伍爱华说完就是一笑:“我在这里就是纸上谈兵,也只是说出我们国家有什么政策,以及为什么这些政策能够实行下去,但是古代和我们现代不同,现代几乎人人都认识字,而且信息传输速度飞快,各项补贴政策也是公开透明,古人没有这个条件啊!”
古代改革家们微笑:虽然没有这个条件,但是也多了一条思路。
“不说别的,就说古代还没有废止奴隶制度,那我要是贵族,我高低整个几千亩几万亩,然后都让自己的奴隶去种植,别的小农承租五年十年的土地很快就会无法续约,想要活下去,必须卖身给贵族当奴隶才能继续种地,到了这种地步,和古代土地兼并又有什么区别呢?”
“难道是区别在土地是他们自己的,还是国家的?”伍爱华冷笑一声:“可是农民起义造反之后,只要成功了,贵族就是有地契,也保不住自己的土地啊。”
“如果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农民们为什么要起义?”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是个殊途同归的笑话了。”
说到这里,伍爱华不禁摇头:“所以这都是体制问题,和土地政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伍爱华这话一说,高维存在再次跳脚:怎么又是体制!
嗯,不对?
高维存在以为古代都要讨论体制问题,结果发现,他们讨论的都是农业税?
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取消农业税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详细说说啊?”
第46章
“只要体制没有改变,这一切都是我的胡思乱想,还是建立在掌握重权的朝臣和皇帝都是有心气有作为的基础上,不然随便来个昏君奸臣,收归国有不一定会更快完蛋,但是百姓大概率会更苦。”
“不管怎么看,在封建体制之下,百姓们想要平安度过一生,只能寄托于运气,所有的改革归途都是一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伍爱华说着就想要摇头,只觉得百姓们实在是太惨了。
这么说的时候,伍爱华也看到很多人问取消农业税的问题,不禁有点奇怪:农业税取消的时候新闻联播可是连着轰炸了很久,怎么还有人不知道?
奇怪的伍爱华看了眼网警。
网警们也很是奇怪:这背后势力神通广大,居然不知道农业税?
至于说对方故意让伍爱华说农业税的问题,那更不可能了,这是国家惠农举措,伍爱华科普的话,只会对国家有正面影响,对方能有什么好处呢?
这么想着,网警们给了伍爱华一个手势。
伍爱华了解意思,于是说道:“农业税的取消,是因为我们在建国之初的时候,为了能够尽快赶上全球工业发展水平,让农业给工业供血了很多,等终于能够有足够财政保障之后,才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开展一系列农业补贴。”
“这也是为了倡导农民回家发展农业经济,保证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伍爱华说着:“这种举动在我国古代也有,封建时期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给了农民比较高的地位,就是因为意识到农民以及粮食的重要性。”
“并且农民肯定是比工人、商人要更辛苦收益更少的,也只有这样,才需要鼓励人们绑定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否则人们都跑去经商了,谁来生产粮食?”
“如果一件事情有好处,那么不需要倡导,人们就会争抢着去做,古代之所以将农民的地位放那么高,就是因为这个事情的好处比不过工人和商人,但是国家需要人去做,又拿不出真金白银,于是只能用社会地位来规范调整。”
“其实想想也正常,因为工匠的手艺是可以传给子孙的,商人更是有发家致富的可能,但是农民就是种地种得再好,遇见天灾也是颗粒无收,单单只靠种地积累家财,要靠几代人的持续幸运才能成为一个地主。”
“为了让农民甘愿种地而不是想着经商致富,古人给各个身份定了等级,并且有一些朝代商人的儿孙还不能参加科举,对于商人的打压,是从商鞅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