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 第471章 死马当活马医(第3页)

第471章 死马当活马医(第3页)

林默看完,只回了一句:“真实,才有力量。”

与此同时,《归途》的热度仍未消退。多家高校邀请他举办讲座,他一一应允,但每次只讲同一个主题:《如何演好一个普通人》。有学生问他:“老师,我们现在都被要求‘出圈’‘爆红’,您怎么看?”

他答:“当你一心想着被多少人记住时,你就已经忘了表演的本质。演员不是网红,不是商品,是桥梁??连接虚构与真实,连接人心与人心。”

有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女生追出来,递给他一封信。信里写道:

“我原本学的是金融,家人希望我去投行。但看了《归途》,我辞了实习,考了表演系。爸妈骂我疯了。可我知道,如果现在不试试,我会后悔一辈子。谢谢您让我明白,人生不怕慢,只怕停。”

林默把信收好,当晚写进日记:

**原来我不是在演戏,是在替无数人活出他们不敢选择的人生。**

八月中旬,《孤舟》正式开机。首场戏在漠河拍摄,林默亲自出演老年时期的守塔人。零下十八度,他穿着单薄旧衣,在风雪中独自点亮航灯。导演喊卡时,他的睫毛已结满冰霜,手指僵硬得无法握拳。

助理急忙递来热水袋,他摆摆手,反而走向那位扮演青年守塔人的新人演员:“刚才那场,你眼神太亮了,不像刚来的人。”

“那……该怎么演?”

“想想你第一次离家上学,爸妈送你到车站,你嘴上说着‘别担心’,回头却偷偷抹眼泪。那种倔强里的脆弱,才是真实的。”

年轻人怔住,随即用力点头。

那天晚上,全组聚在临时帐篷里吃饭。林默端着一碗泡面,听着大家聊戏、谈梦、抱怨天气,忽然觉得,这比任何庆功宴都温暖。

他掏出笔记本,在新一页写下:

**所谓团队,不是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工作,而是一群人因同一份信念而彼此照亮。**

一个月后,南方暴雨成灾,某地堤坝告急。新闻画面中,一群志愿者冒雨搬运沙袋,其中一人背影酷似《归途》中的陈昭。网友迅速截图像疯传,配文:“孤舟虽远,精神未逝。”

林默看到后,默默转账五万元至救灾账户,并附言:“请替我买些热食送给一线人员。”

苏婉打来电话:“你又不留名。”

“留名干嘛?我又不是演给别人看的。”

她笑了:“可你早就成了很多人心里的光。”

年底,《孤舟》杀青。后期制作期间,林默并未闲着。他接受北影邀请,开设“表演工作坊”,每周两天授课。不同于常规教学,他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项任务:**连续七天,每天记录一个陌生人的生活片段。**

有个女生交上来一篇观察日记,写的是学校门口修鞋的老伯。她写道:“他左手少两根手指,补鞋时动作却极稳。我问他疼不疼,他说:‘习惯了就不疼了。’可我发现,每次收钱时,他都会把手藏进袖子里。”

林默批注:**共情不是同情,是看见伤疤背后的尊严。**

元旦前夕,《孤舟》预告片发布。一分钟黑白影像,没有对白,只有风声、海浪、哨音,以及一双布满裂口的手缓缓拧亮灯塔开关。最后一帧,浮现一行字:

**“有些光,一生只为一次照亮。”**

全网刷屏。

央视纪录片频道主动联系,希望将林默二十年龙套生涯剪辑成一部专题片,名字暂定为《背景板上的星光》。他同意了,但提了一个条件:**所有出场费捐给基层文艺工作者援助基金。**

除夕夜,他独自在家包饺子。电视放着春晚,手机不断弹出祝福信息。李砚发来一张照片:《孤舟》的胶片盒整齐排列,准备送往电影节评审团。

他回复:“辛苦了。”

然后抬头看向墙上那幅合影??《归途》剧组杀青照。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午夜钟声响起时,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标题写上:

**《下一个角色》**

下面空白一片。

他盯着屏幕很久,最终只打下一个词:

**“未知。”**

风铃轻响,新年的第一缕风吹进了屋子。

他知道,只要心还在跳,戏就没终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