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 第471章 死马当活马医(第2页)

第471章 死马当活马医(第2页)

那天晚上,顾辰离开时抱着两样东西:一本签了名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以及那个装着他人生第一个剧本的信封。

林默送他到门口,看着年轻人一步步走远,背影融入暮色,忽然觉得,仿佛看到了二十岁的自己。

第二天清晨,他接到李砚电话:“《孤舟》美术组定了几个外景地,浙江舟山的老渔村,福建惠安的灯塔遗址,还有东北漠河的一处废弃航标站。你想先去哪?”

“漠河。”林默答得毫不犹豫。

“冷。”

“我知道。但那种冷,才能拍出灵魂的温度。”

挂了电话,他开始收拾行李。护照、保暖内衣、笔记本、录音笔,还有那张泛黄的毕业照。临行前,他在日记本上写道:

**2025年7月3日晴转阴**

**今天启程去漠河,拍摄《孤舟》前期勘景。**

**顾辰的剧本我已经推荐给了星耀,他们初步同意立项孵化。**

**原来当年照亮我的那束光,如今也能照进别人的路。**

**人在低处时总以为,成功就是被人看见。**

**可真正走上来才发现,成功的意义,是你可以弯下腰,扶起另一个正在挣扎的人。**

飞机降落在漠河机场时,天已入夜。寒风扑面而来,呼吸间凝成白雾。李砚派来的制片主任老周在出口等他,裹着厚棉袄,脸冻得通红:“林老师,您真不该这时候来,零下二十度,连当地人都不出门。”

“我就要这个时候来。”林默紧了紧围巾,“我要看看,一个人在极寒里还能不能点燃火。”

车行两个小时,终于抵达那座废弃的航标站。铁门锈迹斑斑,院子里堆满积雪,主楼窗户碎了几扇,像空洞的眼眶。林默提着灯走进去,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回响。

他推开二楼最里面那间房的门??据说是当年守塔人的居所。一张木床,一个煤炉,墙上挂着一幅手绘航线图,玻璃框裂了缝。桌上放着一本翻开的日志,纸页泛黄,字迹模糊:

**1987年1月15日大雪封山第七天**

**粮尽。煤剩半筐。电台失联。**

**昨夜梦见妻儿,醒来泪湿枕巾。**

**不知此生能否再见。**

**唯愿航灯不灭,引船归港。**

林默站在那里,久久未动。

第二天一早,他让工作人员找来当地档案馆的资料,翻出这位守塔人的真实记录:名叫赵振山,四十三岁那年自愿申请驻守此站,一待就是十二年。九十年代中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遗体运出时,怀里还揣着一枚旧哨子??那是他用来警示迷航船只的唯一工具。

“我想在这场戏里加入这个哨子。”林默对李砚视频通话时说。

“怎么用?”

“最后一场,主角即将离世,外面暴风雪肆虐。他知道自己撑不到救援到来。但他没有绝望,而是挣扎着爬起来,把最后一块木柴塞进炉膛,然后拿起哨子,用力吹响。三长两短,是当年海上通用的‘平安信号’。”

“可他已经死了,谁听得到?”

“重要的是他吹了。”林默声音沉稳,“就像我们拍戏,有时候并不知道有没有人看,但我们依然要说,依然要演。因为说出的那一刻,信号就已经发出去了。”

李砚沉默许久,最终点头:“好,就这么拍。”

回到北京后,林默开始主持《孤舟》的剧本围读会。每次聚会,他都会带一瓶自酿的梅子酒,说是“暖场用”。实际上,他是想让大家放松下来,敢于表达。

第一次围读,年轻编剧小裴提出质疑:“林老师,我觉得主角太‘圣人’了,现实中哪有人能在孤独中坚持这么久?”

林默没反驳,只问:“你见过灯塔吗?”

“当然。”

“那你知不知道,每一座灯塔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意一辈子不见繁华、只为守护他人航行安全的人?”他顿了顿,“我不是要塑造完美英雄,而是想问一句: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这样的人,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会议室陷入沉默。

三天后,小裴交来一份修改稿,新增了一场回忆戏:主角年轻时本有机会调往城市,女友劝他离开,他却说:“这里有光,我就不能走。”女友最终离去,留下一封信:“你选择了灯塔,可我也需要被照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