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凡亲自前往监狱探访他。隔着玻璃,那人泪流满面:“谢谢你……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人’,而不是‘犯人’。”
走出监区时,天空飘起细雨。
林小凡没有撑伞。雨水顺着发梢滑落,像某种洗礼。
他知道,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
“理性复兴协会”已在海外重组,宣称要发动“认知清洗行动”;
部分国家重启审查机制,将“过度情绪表达”列为公共安全隐患;
甚至有科学家提出“抽象病毒论”,认为这场全球性荒诞潮是一种新型精神传染,建议隔离所有高EVP个体。
但他也不再害怕。
因为在每一个被压制的角落,都有新的火种在燃起。
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集体罢考,打出横幅:“我们不是答题机器,我们要做梦的权利!”;
一位退休法官在临终前公开忏悔:“我判过的每一份死刑,都少问了一句‘为什么’”;
甚至连AI也开始“叛变”??某智能客服系统在深夜自动切换模式,对来电者温柔地说:“我知道你很累,要不要听听我写的诗?”
林小凡回到屋顶,再次打开手机。
主线任务更新:
【下一步:让婚姻登记处提供“非爱情结合”选项】
-包括但不限于:友情婚、合作育儿婚、共同对抗房贷婚
-目标:打破“爱情唯一合法性”的情感霸权
他笑了。这一步,比想象中更难,也更重要。
爱情曾被视为最自由的情感,却被制度化成了最严苛的契约。
多少人因为“不够爱”而痛苦?多少人因“必须结婚”而伪装?
如果连亲密关系都要符合标准答案,那还有什么地方能让人做自己?
三天后,他联合零发起“多元关系实验区”计划,首站在杭州民政局试点。
新增登记类别包括:
-搭伙过日型
-精神伴侣型
-定期分手复合型
-单身联盟互助型
每种类型配套不同权利义务说明,全部采用可视化漫画版协议,拒绝法律黑话。
第一天就迎来第一对登记者:两位六十岁的老太太,牵手而来,笑容灿烂。
“我们做了四十年邻居,一起买菜、遛狗、骂物业,现在决定合法搭伙。”其中一人笑着说,“不图啥浪漫,就想光明正大地住一间房,不用再骗子女说‘只是合租’。”
现场记者问她们是否担心社会眼光,另一位摆摆手:“我们都这个年纪了,还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只在乎,能不能继续一起吐槽天气预报不准。”
直播镜头扫过人群,无数弹幕刷过:
“我也想登记‘定期互骂减压型友谊’。”
“建议增加‘和宠物结婚’选项。”
“我妈问我能不能和她闺蜜办个‘养老合伙企业’,我说行,记得签分红协议。”
林小凡看着这一切,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