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重生从1993开始 > 第一三三八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2页)

第一三三八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2页)

他打开老旧的磁带机,放入一盘编号为H-001的原始母带??那是平台成立第一天收录的声音:北京胡同里一位老人清晨扫雪的沙沙声,夹杂着远处孩童背诵古诗的童音。

听着听着,他忽然笑了。

原来最开始的时候,他就没想过赢。他只想守住一点东西。

第二天清晨,他在公司全员大会上说:“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我们太慢,太笨,太理想化。但我想问一句:如果连我们都开始追逐泡沫,这个世界还能去哪里找一片可以安静听歌的地方?”

台下寂静无声。

“所以,我宣布两项决定。”

“第一,即日起,全面升级‘真实聆听认证体系’。所有参与激励计划的用户,必须通过动态声纹比对+行为轨迹分析双重验证,杜绝刷量行为。凡查实作弊者,永久封禁并公示名单。”

“第二,推出‘对抗噪音基金’,每年拨款五亿元,专项支持独立音乐人、民间storyteller、方言传承者、残障艺术家等边缘创作者。无论作品是否‘爆款’,只要它是真实的,我们就为它发声。”

话音落下,掌声从后排缓缓响起,继而如雷贯耳。许多员工红了眼眶。他们终于明白,这家公司之所以让人愿意留下来,不是因为期权,不是因为光环,而是因为它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

一个月后,奇迹悄然发生。

一位甘肃临夏的盲人琴师,用基金资助录制了一张河州贤孝专辑。这种流传于西北民间的说唱艺术,已有百年历史,却因传承断层濒临灭绝。专辑上线当天,播放量不足三千。可两周后,一名大学生听众将其推荐给母校民俗社团,随后引发连锁反应。三个月内,全国二十余所高校举办“听见乡土”主题展映,这张专辑累计播放破千万,甚至有中学将其纳入地方文化选修课教材。

与此同时,“声源反击计划”结出硕果。德国一支青年交响乐团利用公开的技术框架,创作出一部名为《柏林墙的回音》的多媒体作品,将1989年东西德民众翻越围墙时的呼喊、哭泣、欢笑重新编排成乐章,在欧洲巡演引起轰动。他们在致谢名单中特别注明:“灵感源自中国喜马拉雅平台开放的技术理念。”

而最让唐俊动容的,是一封来自云南怒江的信。

一位傈僳族小女孩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道:“叔叔,我奶奶听了你们修复的祭祀歌,哭了。她说那是她爸爸的声音,他已经死了四十多年了。我现在每天都在听,我要学会它,以后唱给我的孩子听。”

他把这封信用塑封纸仔细包好,放进办公桌最里面的抽屉。旁边,还放着母亲生前念叨的那盘《茉莉花》的空白磁带??他至今没能找到原版,但他请AI根据记忆中的旋律尝试复刻了一段。虽然不够完美,但他坚持把它归入“失落之声”数据库,编号:CN-1975-MOLIHUA-V1。

他知道,有些遗憾无法彻底弥补,但至少,他可以让别人不再经历同样的痛。

春天来临之际,欧盟观察期结束。布鲁塞尔正式宣布:喜马拉雅通过全部审查,被列入“欧洲数字文化合作伙伴名录”,享有技术互认优先权。而在国内,监管层也派出调研组深入走访平台合作社区,最终在内部报告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该企业探索的是一种新型社会责任模型??以技术赋能个体表达,以情感构建公共价值。”

风波渐息,唐俊却没有松懈。他清楚,只要人性仍在贪婪与共情之间摇摆,这场关于声音的战争就不会真正结束。

某日深夜,他收到一条特殊申请: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希望上传一段五十年前录制的木卡姆选段。由于年代久远,磁带严重受潮,几乎无法播放。家属担心这是最后一份留存版本。

唐俊亲自带队赶赴南疆。经过七十二小时连续修复,系统终于提取出一段长达十八分钟的古老吟唱。当苍劲浑厚的歌声穿透电流再次响起时,现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位百岁老人颤抖着双手摸向音响,嘴里喃喃念着早已遗忘的歌词。突然,他抬起头,用沙哑的声音唱出了下一句??完整无误。

那一刻,唐俊泪流满面。

返程飞机上,他写下一段日记:

>“今天我们修复的不仅仅是一段录音,而是一个民族的记忆链条。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替代人类的情感,而是延长它的寿命。当我们能让百岁老人与五十年前的自己重逢,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永恒’二字。”

回到深圳当晚,他又一次打开私人歌单《重生之前》。新增了一条评论,ID是“乌鲁木齐?艾山江”:

>“您收录的那首十二木卡姆片段,是我爷爷年轻时唱的。他走得太早,我一直以为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有些爱,不会随风沙消失。”

唐俊静静地看着,许久未动。然后,他轻敲键盘,回复道:

>“也不会随时间死去。”

窗外,春风拂过城市楼宇,带来远处工地的敲打声、孩童的嬉闹声、街头艺人弹奏的吉他声。他打开录音功能,将这一切汇入新的“记忆之声”条目,命名为:《春之复调》。

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听,这个世界就不会彻底沉默。

而他要做的,就是一直走下去,直到最后一段被遗忘的声音,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