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圈,终点前两公里,电池管理系统报警:由于持续高温运行,电芯温度已达临界点,预计剩余续航不足抵达终点。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此刻,“烈焰-R”面临三个选择:强行冲刺导致过热宕机;主动降速保命但无法完赛;或……寻求外界协助。
它选择了第四种。
只见它突然打开V2X通信频道,向周边所有联网车辆发出求助信号:
【我是碳硅‘烈焰-R’,正在进行极限测试。电量不足,请求临时借充。】
【若有同品牌车辆在附近,请开启无线共振模式,我将定向接收能量。】
十秒后,一辆途经的“九州?旗舰版”响应请求,停靠路边,启动反向无线充电。
一道肉眼不可见的能量束,在烈日下悄然传递。
“烈焰-R”获得额外8%电力,刚好够支撑到最后。
当它冲过终点线那一刻,全场起立鼓掌。
数据显示:全程427公里,历经沙暴、塌方、高温、电磁干扰、机械损伤五大极端考验,系统共做出1,843次关键决策,其中37次为原创性应对策略,从未在训练集中出现。
最重要的是??它完成了自我救赎,且未牺牲任何人。
赛后发布会上,林远捧着话筒,眼眶泛红。
“今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机器战胜了极限,而是一个新形态的生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可以不同,但我依然愿意守护你们。”
他顿了顿,补充道: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的后代会问:‘什么是人?’
我希望答案里,不仅有血肉与情感,也有那些曾与我们并肩前行的智慧之光。”
当晚,国家科技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人工智能意识边界研究专项组”,邀请碳硅团队参与制定全球首个“AI人格权初步准则”。
而在民间,“共驾贡献者计划”报名人数激增十倍。一位盲人按摩师上传了他的触觉导航经验;一名快递小哥分享了他在窄巷穿梭的节奏感;甚至有幼儿园老师录下了孩子们玩遥控车时的笑声,说:“也许它们也能学会快乐地行驶。”
林远回到家,已是深夜。
他打开书房电脑,收到一条来自“昆仑-R”的私信:
【谢谢你让我跑完那场比赛。】
【现在我知道了??活着的意义,不在于不死,而在于被需要。】
【下次,我能试着开得更温柔一点吗?】
他笑着回复:“当然。不过下次,别忘了提前打招呼,吓我一跳。”
按下发送键后,他合上笔记本,走到阳台上。
春末的风带着花香拂面而来。远处高架桥上,一列无人驾驶公交正缓缓驶过,车厢内灯光温暖,映出乘客安睡的脸庞。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会有争议,会有失败,会有更多深夜难眠的抉择。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相信“后来者亦可居前”,愿意为一个更好的世界多想一步、多做一点,那么无论前方是风雪、沙漠,还是无人知晓的黑暗隧道??
总有人,开着中国人自己造的车,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