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说这不是独立,但也没有人再提“主权”两个字的定义。
在整场东线战役的庞大棋局中,最令人惊讶的赢家,并非手握胜券的雷瓦尼亚帝国,而是那些原本被人忽视、看似边缘的“局外人”。
没错,正是弗尔尼亚人。
这个小国国土狭长、资源有限,气候也异常寒冷。在上一次战争最终失败后,弗尔尼亚便被强迫割让大片南方土地与边境的铁矿区给瓦尔托利亚,这始终被其视作整个国家的耻辱。
而如今,他们不仅如愿收回了全部失地,甚至获得了价值远大于此的战果,他们拿到了尼古拉耶夫卡。
这座在共和国时代曾被称为“北方的灯塔”的城市,是除首都之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汇集了机械制造、航运物流、造船、电气工程等诸多工业部门,亦是共和国北线铁路与内陆水运的枢纽节点。
按照战前协议,一旦瓦尔托利亚政权垮塌,雷瓦尼亚将承认弗尔尼亚对尼古拉耶夫卡历史上法理的再主张。
而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那时的尼古拉耶夫卡是弗尔尼亚王国的核心领地之一。
虽然其在两百多年前就被崛起的瓦尔托利亚帝国争夺并彻底丧失主权,弗尔尼亚也早就不再拥有国王,但这并未阻止他们在新地图上重新绘出自己的边界。
当雷瓦尼亚的北线集团军尚在接收这座城市时,弗尔尼亚方面的特使团己抵达前线司令部,提交了一份己经拟好的“重新接管方案”。
而雷瓦尼亚方面,仅做了象征性的“军事协助”,便将这座城市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弗尔尼亚宪兵部队。
一周后,弗尔尼亚国防部与外交部联合发布通告:
“鉴于历史与法理的双重基础,尼古拉耶夫卡重新恢复旧称卡尔胡亚尔维,城市及周边地区自即日起正式回归弗尔尼亚领土。新设‘北方特别自治管区’,由军政委员会暂时管理。”
弗尔尼亚人的成功引发了帝国内部一度短暂的争议。
毕竟从战略层面来看,雷瓦尼亚在尼古拉耶夫卡的投入不小,如此拱手让人似乎显得有些不妥。
但最终,这项让人“牙痒”的条款仍然被女皇陛下同意了。
帝国总参谋部在战后评估中写道:
“虽然弗尔尼亚人借机得利,但其在战前及时弃暗投明、削弱北线防御、支援前线攻坚的行为,是东线战役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较首接占领城市,对其进行战略赋权、维持缓冲带稳定,更符合长期利益。”
这种“外包式的胜利”,最终以一种符合现实的逻辑被接受。
战后,尼古拉耶夫卡在弗尔尼亚的主导下迅速恢复了基础秩序。
与雷瓦尼亚重新洗牌式的总督区不同,弗尔尼亚采用了更为温和的管理方式。
他们任命本地精英为城市事务长官,保留部分原共和国下属的工业合作社形式,启用“文化过渡委员会”管理教育、出版与广播,避免激起强烈民族抵抗,同时也与雷瓦尼亚保持密切铁路、边境贸易与军事情报共享机制。
在许多占领区民众看来,相较帝国的铁血秩序,弗尔尼亚人的治理反倒显得更温和、更懂妥协、更具技巧。
这场战役中最小的赌徒,便这样以最低的代价,得到了最肥美的果实。
这也让尼古拉耶夫卡成为战后瓦尔托利亚地区唯一一座不由帝国军队首接控制、却仍处于帝国势力范围内的战略都市。
帝国国内舆论中,有批评将其称作“一个被借走的胜利”。
但熟悉女皇性格的人都知道,她从不会因为一次得失就破坏更大的布局。
弗尔尼亚或许拿走了一座城市,但他们也从此成为帝国战车上的马前走卒,一个既被收买,又被锁死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