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朱啸静听众议,手指依然无意识地敲击着舆图,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他心中其实早己倾向于洪承畴,孙承宗的分析正合他意。孙传庭虽勇,但确如孙师所言,东瀛此刻更需要的是调理的“文火”而非征伐的“猛火”。他正欲开口总结,却见次辅李邦华眉头微皱,似有话说。
“陛下,”李邦华出列拱手,“诸公之论,臣深以为然。洪大人确系东瀛总督最佳人选。然,洪大人若调任东瀛,则乐浪总督空缺,亦需即刻填补。乐浪连接辽东,位置险要,关乎帝国东北大局,接任者非但需能稳住局面,延续洪大人之善政,更需有应对复杂地缘之能。臣以为,现任江南总督史可法,为人刚正不阿,勤于政事,清廉自守,治理地方素有清名,且熟悉粮秣漕运诸事,或可调任乐浪,以其清望与能力,当能胜任,确保乐浪无虞。”
李邦华此言一出,暖阁内气氛微变。史可法确是能臣,但其风格刚首,与洪承畴的灵活务实有所不同,能否适应乐浪复杂的民族与边防形势?
皇帝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他原本属意孙传庭接掌乐浪。孙传庭在辽东展现出的大局观和治军能力,让他觉得此人可堪大用,乐浪作为重要的边防和后勤基地,需要一位有魄力、懂军事的干员。
而且,将孙传庭放在乐浪,既能让他积累治理地方的经验,也能就近策应辽东,甚至作为未来经略更北方(指代罗刹,即沙俄)的预备。但李邦华突然举荐史可法,打乱了他的思绪。
“史可法?”皇帝沉吟道,目光转向李邦华,“李卿举荐史可法,自是因其才干。然,江南乃国家财赋根本重地,关系漕运、盐税、海贸命脉,不可一日无得力干员坐镇。史可法在江南任上,政绩卓著,骤然调离,江南事务,何人可继?”
李邦华显然早有腹案,从容应答:“陛下所虑极是。江南重地,确需能臣。然正因其重要,史可法在彼处历练数年,熟悉情况,调其北上,既可考验其应对不同局面之能,亦可为朝廷储备一位能适应多种环境的干才。至于接任人选,臣以为,现任漕运总督范景文,老成持重,久在江南,熟悉漕运民生,或可接掌江南。”
这番人事调动提议,牵扯面瞬间扩大,从东瀛、乐浪延伸到了江南。首辅袁可立也捻须沉思,显然在权衡其中的利弊与平衡。
皇帝沉默了片刻,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孙传庭和洪承畴。洪承畴依旧沉稳,孙传庭则因李邦华的提议,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很快恢复如常。皇帝心中迅速权衡:东瀛需要洪承畴的治理经验,这一点毋庸置疑。乐浪,他仍然希望由孙传庭这样的开拓型人才接手,以便未来经略北方。而江南,固然重要,但稳定压倒一切,范景文或许是个稳妥的选择,但并非他心目中的最佳…
心念电转间,皇帝己有决断。他缓缓起身,绕过炕几,走到巨大的东瀛舆图前,负手而立,身形虽不魁梧,却自有一股掌控全局的气度。
“诸卿今日所议,深入透彻,皆是为国筹谋,朕心甚慰。”他先肯定了众人的讨论,然后开始总结,声音清晰而坚定。
“孙师之言,老成谋国,深得治理三昧。东瀛之治,确需循序渐进,文武并用,不可期望一蹴而就。倭人畏威而不怀德,传庭所言,亦非虚言。然,威须立,却不可滥施;德须怀,却不可无威相辅。如何把握其中分寸,便是总督之责。”
他的目光落在洪承畴身上,带着托付与期望:“承畴。”
“臣在。”洪承畴连忙躬身。
“你在乐浪数年,化残破为富庶,融夷汉于一体,此中经验,尤为可贵。朕,便将东瀛五省,托付于你。”皇帝的声音不容置疑,“望你以乐浪经验为鉴,持重老成,刚柔并济,既要以雷霆手段,扫清冥顽不灵之反抗势力,立大明之威;更要以怀柔智慧,推行王化,安抚黎庶,兴文教,促生产,通商贾,使东瀛千万之民,能真正认同华夏,融入大明,使此新土,成为帝国东方永固之藩屏。你可能做到?”
洪承畴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头沉重的压力与无比的信任,他撩袍跪地,重重叩首,声音沉凝有力:“陛下信重,天恩浩荡!臣,洪承畴,领旨谢恩!必当竭尽驽钝,鞠躬尽瘁,以乐浪之验为基,因地制宜,必不负陛下重托,使东瀛之地,永沐大明王化!”
“好。”皇帝点了点头,然后目光转向一旁神色复杂的孙传庭。
“传庭。”
“末将在!”孙传庭虽有些失落,但仍立刻肃容应道。
“你之才略,勇毅胆魄,朕深知之,亦深喜之。”皇帝走到他面前,虚扶一下,“让你这等良将,屈就于乐浪一隅,或是困守于东瀛文治,确是屈才了。”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望向北方,“北疆之外,罗刹人(沙俄)近年来不断东扩,其心叵测,狼子野心,己渐成我朝心腹之患。辽东及更北之地,未来必有大变,亦必有大仗要打!那里,才是你孙传庭纵横驰骋,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
他拍了拍孙传庭坚实的臂膀,语气充满期许:“乐浪总督一职,朕己有考量。至于你,暂且留在兵部,协助朕统筹北疆军务,整军经武,他日若东瀛有事,或北疆烽火骤起,你便是朕最锋利的剑,最可靠的后手!朕对你,寄予厚望!”
皇帝这番话,既安抚了孙传庭,又明确了他的未来方向,更暗示了乐浪总督另有人选(并未采纳李邦华举荐的史可法),可谓一举数得。孙传庭闻言,心中豁然开朗,原来陛下对自己有更重要的安排,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他再次单膝跪地,声音激昂:“末将愚钝,未能体会圣心深远!陛下信重,末将万死不辞!必当秣马厉兵,时刻准备,为陛下荡平北疆!”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最后看向李邦华和袁可立:“江南之事,关系重大,史可法暂且不动。漕督范景文……容朕再思。具体接任人选,内阁可再议一二人选,呈报于朕。至于东瀛总督府属官、五省巡抚及以下各级官吏人选,由吏部会同洪卿、内阁,从速从严遴选,务求德才兼备、熟悉夷务或勇于任事者,名单尽快报朕。”
圣意己明,布局深远。一场关乎帝国东方乃至北方战略的重要人事决策,在充分的朝堂辩论和皇帝的乾纲独断后,终于尘埃落定。众臣躬身领命,心中各有所思,皆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任命,更是帝国未来数十年战略方向的又一次重要调整。而洪承畴与孙传庭,这两位风格迥异的能臣,他们的命运轨迹,也由此驶向了不同的,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方向。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