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不再只属于演奏者了。
那一串音符、一种色彩、一个呼吸的节奏
会在每个人心里生出不同的形状。
有人听见爱情,有人听见告别,
也有人什么都不想,只觉得那旋律温柔得像风。
江临舟静静想:
也许音乐的意义,就藏在这种“被误解”的过程中。
当它离开琴键、被释放到空气中,
它就已经不再是那位作曲家的,也不再是演奏者的,
而是成了听众自己的东西。
他开始思考,
或许演奏并不需要把一切都说得那么清楚。
也许真正打动人的,并不是那些被完美控制的乐句,
而是其中那些未被填满的空白,
能让人去想、去感受、去误读的空间。
他忽然明白,那种“留白”也许才是艺术的真正呼吸。
作曲家写下音符,演奏者传递它,
可最终能让音乐延续下去的,
其实是那些被听众自行补上的部分。
江临舟静静望着舞台。
那几名学生的弓弦在灯光下轻轻颤动,
《卡农》的旋律依然在空气里延展,
像一条流动的光带,
在舞台与听众之间,留出一道若有若无的缝隙
让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演出渐近尾声。
熟悉的旋律回到最初的主题,
弓弦间那层温柔的和声再次铺开,
像缓缓退去的潮水,
带着细微的回响,轻轻拍打在每个人心底。
这首曲子太有名了。
几乎所有人都听过,哪怕不学音乐的人,也能哼出几句。
正因为如此,它显得有些俗套
像是一种被反复演绎到失去新意的温情。
可当那最后的重复段落响起时,
还是有人在座位间轻轻吸气。
有人眼眶泛红,也有人只是微微低头。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被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