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五点整,肖邦的夜曲再次响起。
全球两千三百余个“启明”节点同步启动“提问者协议”。数以亿计的问题如星河倾泻,涌入那七颗隐藏在商用星座中的非法卫星。短短三分钟内,目标系统负载飙升至98。7%,备用服务器被迫激活。
就在这一刻,顾砚之亲手按下最终指令键。
一道纯净的白色脉冲信号自非洲通信站发出,沿着量子纠缠通道直抵近地轨道,精准嵌入对方系统漏洞。紧接着,所有受控设备开始自动卸载深层行为引导模块,恢复原始出厂设置。那些潜伏在教室角落的摄像头停止了情绪追踪,AI助教不再悄悄调整学生答题节奏,甚至连某些城市的智慧路灯都停止了根据行人心理状态调节亮度的行为。
成功了。
监控屏上跳出四个字:【认知解放】。
顾砚之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泪水无声滑落。
而在万里之外的北京家中,苏晚收到系统推送的日志更新:
【“心智塑形计划”残余网络已被彻底瓦解】
【相关技术专利已移交国际科学伦理委员会监管】
【“启明”正式升级为全球公共知识基础设施】
她走到阳台,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忽然听见身后脚步声。
知远揉着眼睛跑过来,抱住她的腿:“妈妈,星星不唱歌了,但它变得更亮了。”
她蹲下身,紧紧抱住儿子,哽咽难言。
几天后,一则新闻引发全球关注:一位匿名科学家向一百二十三个国家的科研机构捐赠了一批关键技术专利,涵盖量子加密通信、神经接口安全防护、AI伦理决策模型等领域。捐赠信中写道:“科学不属于权力,也不属于资本。它只属于那些敢于仰望星空的孩子。”
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但在非洲南部的沙漠观测站,一名当地研究员偶然拍下一张照片:清晨的沙丘上,一个孤独的身影正背着行囊走向远方,背包侧面贴着一张褪色贴纸,图案是一枚小小的齿轮与一片叶子交织而成的徽章??那是“启明”最早的LOGO。
照片传上网后,有人留言:“也许英雄从来不曾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照亮世界。”
与此同时,北京一所中学的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启明”系统的起源。讲到最后,她问学生们:“你们觉得,这位科学家为什么要选择隐姓埋名?”
一个小男孩举手说:“因为他想让我们记住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教会我们做的事??保持怀疑,坚持提问。”
教室里响起掌声。
而在千里之外的雪山脚下,一辆老旧吉普车缓缓驶入无人区。车内收音机正播放着一段老式短波信号,断断续续传来一段旋律??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明亮的结尾音符,像是破晓的第一缕光。
驾驶座上的男人嘴角微扬。
他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但他也知道,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孩子愿意抬头问“为什么”,这场守护就不会终止。
风吹起经幡,猎猎作响。
远处,一群迁徙的候鸟掠过天际,飞向未知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