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那句郑重的“我爱你”,像一道强有力的定身咒,将我(苏晴)从自我毁灭的悬崖边暂时拉了回来,也在我荒芜的心田里,栽下了一株名为“希望”的幼苗。
接下来的日子,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柔光。网络上的喧嚣并未完全平息,但在林夕和她团队有意识的引导和压制下,逐渐从热搜和头条上褪去,变成了某些阴暗角落里不痛不痒的窃窃私语。林夕不再让我接触任何相关的信息,她像一只警惕的母狮,严密地守护着自己的领地。
我的生活重心,前所未有地、清晰地聚焦于她和我们之间。
她的假期还在继续,我们拥有了大把完整的时间厮守在一起。不再仅仅是咖啡馆、书店和河边的散步,我们开始尝试更多普通情侣会做的事情。
我们会像所有热恋中的人一样,在周末的清晨赖床,在阳光洒满房间时,裹着同一条毯子,分享一杯温度刚好的牛奶,看窗外云卷云舒。
她会拉着我去逛喧闹的超市,推着购物车,认真地比较不同品牌的酸奶日期,在我因为人多而微微蹙眉时,不动声色地用身体帮我隔开人群,然后悄悄在我手心挠一下,递给我一个安抚的眼神。
我们会在某个心血来潮的下午,坐很久的地铁,去城市另一头寻找一家传说中的老字号甜品店,只为品尝一口据说能甜到心底的红豆沙。
她甚至开始教我玩一些简单的手机游戏,在我因为手笨连连失败时,她会笑得东倒西歪,然后从后面环住我,手把手地“指导”,温热的气息喷在我的耳畔,带来一阵阵心猿意马的痒意。
这些平凡琐碎的日常,对于曾经的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而现在,因为有她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甜蜜的意义。
我开始更积极地配合姜医生的治疗。在诊疗中,我能够更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变化,甚至能主动分析某些负面念头产生的根源。我告诉姜医生林夕对我的告白,告诉她那些过往伤疤被温柔抚平的感觉。
“我感觉……好多了。”我斟酌着词句,试图描述那种陌生的轻盈感,“好像……心里的那块大石头,被搬走了一点。”
姜医生依旧保持着她的专业和平静,她肯定了我的进步,但也温和地提醒:“情绪的改善是很好的迹象,苏女士。但请记住,与情绪共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享受当下的美好,同时也要学会觉察那些可能出现的、细微的变化。”
我点了点头,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我觉得我几乎已经触摸到了“正常”的边界。那些曾经将我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黑暗念头,似乎真的被林夕的爱和陪伴驱散了。
我甚至开始重新提笔写作。不是《星墟》那样宏大而沉重的题材,而是一些零散的、温暖的随笔,记录着阳光的味道,雨后泥土的芬芳,以及……她睡着时微微嘟起的嘴唇。文字里不再只有绝望和孤独,也开始有了温度和光亮。
林夕看到这些文字时,眼睛亮得像星星。她会一遍遍地读,然后把我搂在怀里,用下巴蹭着我的头顶,喃喃地说:“真好,我的苏晴,在写关于我们的故事了。”
我们也会谈论未来,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笃定。
“等我这阵忙完,我们出去旅行吧?”她翻着手机里的风景照片,兴致勃勃地规划,“去看真正的星空,去没有人的海边,就我们两个。”
“好。”我靠在她肩上,看着屏幕上那些遥远而美丽的地方,心里充满了向往。
“到时候,你就带着你的笔记本,想写就写,不想写就发呆,看海。”
“嗯。”
“我们可以租一辆车,沿着海岸线一直开,开到哪儿算哪儿。”
“你会开车?”
“当然!老司机了!”她得意地扬起下巴,随即又凑到我耳边,压低声音,带着蛊惑,“不过,如果你在旁边,我可能会分心……”
我的脸颊瞬间爆红,嗔怪地推了她一下,心里却像打翻了蜜罐。
这些关于未来的憧憬,像一颗颗甜蜜的糖果,被我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在独处时反复品味,成为支撑我面对偶尔仍会泛起的、细微不安的力量源泉。
我感觉自己像一株长期缺水的植物,终于得到了充沛的阳光和雨露,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恢复生机。镜中的自己,眼神不再飘忽,笑容不再勉强,连周编辑都惊讶地表示,我最近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有活力多了”。
一切都美好得像一个不愿醒来的梦。
直到那个看似平静的午后。
林夕接到一个电话,是芳姐打来的,语气似乎有些严肃,提到了一个品牌代言活动的细节,需要她立刻确认。她接着电话,走到了阳台上去,似乎不想打扰我看书。
我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本看到一半的小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追随着她的背影。阳台的门没有关严,她压低的、带着一丝不耐和坚持的话语,断断续续地飘了进来。
“……不,这个不能妥协……对,必须写在合同里……任何可能涉及私人感情的宣传都不行……我知道他们的套路……拿这个炒作绝对没可能……”
“……她不一样……她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不能把她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