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这个寻常的日期,因为一个下午三点的约定,在我(苏晴)的世界里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重量。它像一个既令人恐惧又隐隐期盼的临界点,悬在心头。
从清晨醒来,焦虑就如影随形。胃部熟悉的绞痛,手心持续的湿冷,还有那不受控制加快的心跳。我像等待审判的囚徒,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无数次拿起手机想发邮件取消,又无数次放下。
姜医生的话——“允许自己感受”——和林夕那句“或者不聊天也可以”,像两道微弱却执拗的光,在恐惧的浓雾中交替闪烁。
我允许自己害怕。但也允许自己……渴望。
这种对自身情感的承认,带着一种撕裂般的痛楚,却也带来一种奇异的解脱。
下午两点。我站到了镜子前。依旧苍白,眼底带着疲惫的青黑。但我换上了一件稍微新一点的、米白色的针织衫——是上次周编辑来看我时,硬塞给我的,标签还没拆。头发也仔细梳理过,尽管手指依旧有些不听使唤。
我看着镜中的自己,不再是那个只想缩在阴影里的幽灵。她在害怕,在颤抖,但她决定走出去。
为了那抹照亮她的月光。
两点半。我深吸一口气,像即将踏上战场的士兵,走出了酒店房间。
阳光比想象中刺眼,街道的嘈杂声像潮水般涌来,让我一阵眩晕。我拉高了衣领,低着头,沿着记忆中的路线,快步走向那个拐角。
“隅角”咖啡馆就在那里,安静的,绿植掩映着橱窗。
我在门口停顿了几秒,心脏狂跳,几乎要冲破胸腔。玻璃门上映出我紧张失措的脸。
进去?还是逃离?
就在犹豫的瞬间,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了那个坐在最里面靠窗位置的身影。
林夕。
她穿着一件简单的浅蓝色衬衫,头发松松挽起,正低头看着手机。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她身上洒下一层柔和的光晕。侧脸线条清晰而安静。
和视频里、照片里一样,却又如此不同。她是真实的,有温度的,存在于这个物理空间里。
这一刻,所有的恐惧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世界安静下来,只剩下我擂鼓般的心跳,和视线里那个专注的身影。
我推开了门。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她似乎被惊动,抬起头,目光越过不大的空间,准确地捕捉到了站在门口、像根木头一样僵硬的我。
她的眼睛里,瞬间漾开了一种极其温柔、带着惊喜和安抚的笑意。没有惊讶,没有审视,只有一种“你来了”的平静接纳。
她对我微微点了点头,用眼神示意她对面的空位。
我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挪动着几乎不听使唤的双腿,走到那个位置,坐下。动作僵硬得像个提线木偶。
“你来了。”她的声音响起,比耳机里听到的更加真实、温润,像一股暖流,缓缓包裹住我紧绷的神经。
我低着头,不敢看她,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喉咙发紧,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极小幅度地点了点头。
“我帮你点了海盐芝士拿铁,听说味道不错。如果不喜欢,可以换别的。”她继续说道,语气自然得像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见面。
我依旧沉默。羞愧感开始蔓延。看啊苏晴,你还是这样,连一句完整的“谢谢”都说不出口。
就在我几乎要被自我厌弃淹没时,一只骨节分明、温暖的手,轻轻将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推到了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