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那具体的舞弊手法,已有悲愤不已的大臣们无法再隐忍,要立即请奏,却被皇帝一个眼神给制止了。
“嘘,仔细听,再听听朕的小十究竟有何手段。”
众大臣一听这话知道楚王的下场已经板上钉钉,彻底没希望了。
黎昭被这句话激地背后一寒,总觉得下一刻棍子就要飞过来了,他老爹的气势越来越吓人了。
【圣祖是如何做的呢?找父皇打小报告?走朝议流程?No,no,no,这太普通了,完全配不上我们圣祖的段位。
在当时的情况下圣祖深知“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若直接将证据上呈,虽能求得几分表面的公正,但楚王身为手持“免死金牌”的皇子,至多不过圈禁了事。若其党羽运作的够好还有可能脱掉主谋责任,逍遥法外,继续做他清清白白的王爷。
而圣祖要的是真相大白于天下,是杀人者偿命,是所有遭遇不公者得以沉冤昭雪。】
这话一出也让部分官员胆寒,谁能保证自己或家族没有犯错的时候,如此一个不认同“刑不上大夫”的皇帝上位究竟是好是坏,还需仔细斟酌。
【于是,他决定借万民之心为剑,破开科举场上的阴影。说到民心,纵观历史,从未有哪位君王如圣祖般,真正将民心置于最高位,也从未有人能将舆论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
那“科举不公,权贵窃榜”的流言,与那直指楚王的说书戏文,正是圣祖的手笔。
想想看,会试刚结束,一大堆落榜举子正处在“一点就炸”的美丽心态中,这波节奏一带,效果拔群!举子们瞬间联名上书,要求官方给个说法。
朝廷的反应也很真实:查皇子?几名布衣学子说查就查,天家威严何在?必须压下去!官府的选择是迅速派兵弹压,将带头闹事者下狱,指望关几日便能使其“老实”。
就在情势愈发紧张,冲突一触即发之际,转折点降临——此次下场参加会试、并高中会元的明丞相之子明臻,出手了。这也是未来帝相二人的首次“梦幻联动”。
原来,楚王集团为销毁此次舞弊证据,并预备替罪羔羊,竟对那位被调换试卷的寒门学子提前下了杀手!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圣祖等待的,正是他们这自露马脚的狠厉一招。
次日,明臻便携着那侥幸生还、身负重伤的学子,直赴登闻鼓前,状告吏部右侍郎之子徐通——罪名并非直接指向楚王的科举舞弊,而是“科举剽窃”与“买凶杀人”。】
吏部侍郎听到自己的儿子也参与其中时脸色刷白,几欲吐血。可这天幕显然是不管任何人死活的,继续侃侃而谈。
【这招实在高,既然无法直接状告楚王,那就从小喽啰入手。衙门可以说舞弊证据不足,但买凶杀人的证据是真的,徐通不学无术也是真的,必须立案。
明臻自身便是今科会元,又是右相之子,由他带头被打压的学子们立即一呼百应,甚至有文学大儒也发文抨击,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朝廷不得不公开徐通与那寒门学子的试卷。
最终,双方于公堂之上当面对质,上演了经典打脸现场:徐通对着写着自己名字的文章,一问三不知;反而是那位寒门学子,对自己的文章侃侃而谈,剖析精妙。
这下,乐子可真的大了,众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徐通窃取!这一结果传遍朝野,皇帝震怒,徐通下狱,就此彻底打开了调查科举舞弊的天窗!】
【然而,好景不长。那个顶罪的徐通,居然在狱中“被自尽”了,还非常“懂事”地留下了一份认罪书,把罪行揽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