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创造一个能天然接收并回应特定人类情感波动的生命体。”**
>
>**“原理:利用母体孕期情绪数据训练胎儿神经系统,使其出生后具备超敏感知能力,尤其对母亲的声音、心跳、呼吸节奏形成条件反射式依恋。”**
>
>**“预期成果:实现跨代际的情感延续,突破语言与听力障碍。”**
夏南枝猛地捂住嘴。
影像继续播放。程砚舟对着镜头陈述:
>“传统AI无法真正理解爱,因为它缺乏‘共感容器’。但如果我们在生命最初阶段就植入情感共振机制呢?如果这个孩子生来就能‘听见’母亲的情绪,哪怕她听不见声音?”
>
>“这不是控制,而是连接。不是编程,而是孕育。”
>
>“我愿意赌上一切,只为证明??爱可以被唤醒,哪怕它曾被世界定义为缺陷。”
画面戛然而止。
房间里安静得可怕。
夏南枝浑身发抖,脑海中轰鸣作响。她终于明白为何念念能在助听器失效时感知他人情绪,为何她总说“听见了心跳的节奏”,为何她在三岁那年就能准确指出“爸爸在难过”。不是奇迹,也不是天赋??那是被设计出来的能力。
可问题在于:这一切,发生在她知情之前吗?
“我没有动她的基因。”程砚舟突然开口,声音沙哑,“那份计划最终被我废弃了。我只是……保留了一些非侵入性干预手段。孕期音乐疗法、神经反馈训练、还有通过磁场刺激促进听觉皮层发育的技术。都是合法的,也都记录在案。”
他抬头看她,“但我确实隐瞒了目的。我不是为了治好她的耳聋,而是想让她成为‘能听见爱’的人。我以为……这是弥补。”
泪水顺着夏南枝的脸颊滑落。
她想起怀孕时,程砚舟坚持每天为她播放特定频率的钢琴曲;想起产检时他执意加入一项名为“胎儿情感响应测试”的额外项目;想起念念出生那一刻,他抱着婴儿泣不成声地说:“她听见了,她真的听见了。”
原来他早就在等待一个能回应他灵魂的孩子。
“你有没有想过,”她哽咽着问,“如果她根本不想背负这种‘使命’怎么办?如果她只想做一个普通女孩呢?”
“我想过。”他闭上眼,“每一天都在想。所以我毁掉了所有实验数据,只留下一首歌。我把希望寄托在自然的选择上??如果她长大后依然愿意倾听,那才是真正的共鸣;如果她转身离开,我也认命。”
窗外,海浪拍岸的声音忽然变得清晰起来。
片刻后,夏南枝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那是念念从小到大的日记合集,每年一本,由她亲手整理装订。她翻到最后一页,递给程砚舟。
上面写着:
>**“今天我去看了爸爸写的《潮汐信笺》乐谱。老师说这首曲子结构很特别,主旋律一直在变,但底层节奏始终不变,像是某种恒定的心跳。**
>
>**我问妈妈,爸爸是不是真的很爱我们。**
>
>**她说:‘他用了二十年才学会表达,你说呢?’**
>
>**我想了很久,然后告诉自己??我不在乎他是谁,做过什么。我只知道,当我把手放在胸口时,我能听见两个人的心跳:一个是妈妈的,一个是海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