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我叫李默。”
那一夜,陈拾安彻夜未眠。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构想:“流浪儿童应急倾听站”??在火车站、桥洞、废弃建筑周边布设防水防摔的“心语盒”,内置定位芯片与紧急呼叫功能,由AI识别高危关键词并联动救助机构。同时招募曾有过相似经历的“过来人”作为志愿者,以最贴近的方式接触这些孩子。
他明白,真正的倾听,不只是听见言语,更是读懂那些说不出口的求救。
一周后,高考如期举行。
考场外,大屏循环播放《进场前五分钟》特别版。新增了几段真实录音剪辑:一位父亲哽咽地说:“儿子,考不上也没关系,回家吃饭就行”;一名女生低语:“我终于敢告诉我妈,我讨厌学钢琴”;还有一个小男孩奶声奶气地问:“妈妈,如果我不聪明,你还爱我吗?”
无数家长驻足聆听,泪流满面。
而在西南某考点,一名女生进入考场前突然停下,转身抱住母亲,久久不放。监考老师回忆,她在作文纸上写下的第一句话是:
**“从前我以为,必须优秀才能被爱。今天我才明白,原来我可以先受伤,再长大。”**
这篇文章后来被评为“心灵书写”首年最具代表性文本,收录进教材范例库。
七月初,成绩公布。陈拾安意外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寄信人是当年将他逐出道观的师父之子。信中写道:
>“父亲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我错了。真正的道不在经书里,不在法坛上,而在人心深处那一声无人听见的呜咽中。’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原谅他,但我想替他听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如果你允许,我想加入你们。”
信纸背面,贴着一张老旧照片??少年时期的陈拾安穿着道袍站在香炉旁,眉目清冷,眼神却藏着一丝迷茫。如今那双眼睛已然柔软,映着人间烟火。
他回信只写了一句:“欢迎回家。”
夏日炎炎,蝉鸣如潮。村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排练一场特别演出??“声音剧场”。他们不唱歌,不跳舞,只是轮流站上小台子,读一段别人的倾诉,再回应一句自己的话。
一个小女孩读完“我爸妈离婚了,我觉得是我不够乖”后,认真地说:“姐姐,不是你的错。我家小狗丢了,我也觉得是我没拴好绳子,可老师说,大人吵架,从来不是孩子的责任。”
台下掌声雷动。
温知夏站在人群里微笑,忽然感到掌心一暖。低头一看,是陈拾安牵住了她的手。
“你说……我们以后会不会老得听不动了?”她轻声问。
“会。”他望着台上一个个挺直腰板的孩子,“但他们会接着听。一代代传下去,就像那盏永远不会灭的灯。”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卫生室门前,铜铃仍在响。
叮??
一声,又一声。
穿越风雨,越过山河,汇入浩瀚星海。
地球上某个角落,有个孩子正对着“心语盒”低声说:“今天,我敢哭了。”
而在千里之外,另一台设备亮起微光,传出温和回应:
“没关系,我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