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青、霍启和霍铁山三个汉子护着家里的妇人、哥儿在人群中穿梭着,以免拥挤踩踏,另一个,人多的时候,就怕遇上些手脚不干净的,撞一下就把身上的钱袋给顺走了。
今日秋社,大家身上都装了不少银钱,更要仔细留神着些。
饭时将至,正是街上各种吃食最热闹的时候,比起较为简单的早食,午饭的花样自然更多,还有各种小吃,更让人眼花缭乱。
距离他们不远处就有一个卖炸油堆的,揉好的面团里头裹上一层薄薄的糖馅,用手指一掐,捏成三角的形状,而后再下进油锅里一炸。
面饼做的外皮在油锅里一下就鼓胀起来,捞起来放到一旁的凉水里泡一下,再下进油锅里复炸一次。
炸出来的油堆金黄酥脆,又脆又好吃。
更远一些还有吆喝着卖羊汤、馄饨、面条的,卖蜜饯果脯、烧饼糕点的也有,一条街上,不一而足,香味不停的鼻子里钻。
几人从街头走到街尾,最后在一家靠近码头边的卖羊汤的摊位前坐下了。
难得来趟城里,自然要吃点在家时吃不到的东西。
面条馄饨这些平日里江云苓在家都能做,说不定外头做的还没有自家好呢,于是,一行人商量以后,便决定来这家羊汤试试。
这羊汤店是个固定的摊子,霍启农闲时去码头帮人扛大包,中午有时候便喜欢来这里吃。
一碗羊汤十文钱,里头各种羊下水都有,碗底还铺了小半碗粉条,一碗下肚,既能沾个荤腥,也能吃个半饱。
摊子平日的生意边不错,碰上今日秋社,人就更多了,霍启显然和那摊主很熟悉了,那摊主瞧见他还同他打了声招呼。
小本生意,没那么多桌椅,这会儿暂时都给占满了,几人也没着急,在一边等着,一会儿有人吃完了,自然就能空出桌子来了。
李氏瞧着这摊位的生意那么旺,还对了点头,对霍长宁说:“那么多人,想必味道是不错的。”
霍长宁也点了点头。
一行人没等多久,便有食客吃完了,正好空出一张桌子。
摊主肩膀上搭着条布巾子,麻利的上前收拾碗筷,而他的夫郎则在摊子前烫粉条和羊下水。
“老杨头,给我们来六碗羊汤!”霍青一坐下便熟稔的对那摊主喊了一声。
“好咧!”摊主满脸笑意的应了一声,转头便对自己的夫郎喊道:“香草,烫六碗羊汤给这桌送过来!”
因秋社上生意不错,霍青便提前同大伯家说好了,这顿午饭他来请。
于是,趁着摊主夫郎烫粉的功夫,霍启又到前头去买了六个油酥饼回来,一人分了一个,就着羊汤喝。
六碗羊汤很快就端上来了,下水和粉条都是提前做熟了的,有人来了,只要把下水和粉条都放进熬好的羊汤里再烫一烫就成了,快得很。
端上来的羊汤热乎乎的还冒这白气,汤色鲜香浓白,上头飘着一层翠绿的葱花、蒜苗和红油辣子,一大碗颜色瞧着好看极了。
因这是羊下水做的,比一般的羊肉吃着味道更重一些,霍青怕江云苓不习惯这个味道,于是吃的时候还特地让他先喝口汤试试。
江云苓用勺子舀了一勺汤,吹凉一些后往嘴里送,而后弯着眼睛点了点头,夸了一句:“嗯,好吃。”
摊主夫夫俩将这下水处理的很干净,一点儿别的味都没有,反而吃着十分鲜香,碗里还有熬煮的软烂的萝卜,用筷子一夹就断,配上碗底晶莹有嚼劲的红薯粉条。
一筷子滋溜进去,鲜味直接便在舌尖化开。
江云苓还是第一次这么吃羊汤,以前在嘉陵很少见这样的东西,来了平遥之后也只去年过年煮过一回羊肉,这么一尝,很快便爱上这个味道了。
想着这薯粉用红薯就能做,于是江云苓笑着对霍青道:“你和小文爱吃薯粉吗?要是喜欢的话,等过些日子地里的红薯拔上来了,我给你吊薯粉吃。”
只要是夫郎做的,霍青便没有不喜欢的,于是笑着点了点头。
一大碗羊汤连汤带粉的全部吃完,再加上一个油酥饼,吃的一大家子人都冒汗了。
霍青从钱袋里数了六十个铜板给那摊主放下,又问大伯几人还要不要在集子上逛下去。
赶早便从家里出来,这会子吃完了午饭,大家都觉得有些困乏了,加上霍启心系独自一人在家的林氏,于是便都说不逛了,直接回家去。
骡子和驴的蹄声“哒哒”,不到三刻钟便回到了杨溪村。
两家人在大伯家门前分开,霍启和霍铁山往板车上卸东西,霍青坐在驴车上对霍启道:“大哥,等明日杀了猪,我给送三斤肉过来,给大嫂也补补身子。”
闻言,霍启笑了一声,露出一口大白牙,也没拒绝,点头道:“行,那就谢谢青子了。”
都是一家人,用不着那么客气。
霍青摆摆手,赶着骡车走了。
夫夫俩回到家,把东西归置整齐以后便都睡了个晌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