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何来评估商业地产的损失?随着商业地产陆续复工,在快速恢复经营上,有什么样的建议?
回答:目前虽然国际疫情依然严峻而复杂,但国内的疫情已得到相对有效的控制并出现下降和好转的趋势,全国大多数城市和地区都已经或正在开始复工,一些城市如杭城等地的购物中心已经开业并将陆续开业。自武汉封城后各地也纷纷采取了类似封城的举措,人们宅在家里的时间已经长达一个月至二个月,己经达到极限!在再上疫期好转和春暧花开,虽然大家还心有余悸,但走出户外走进购物中心必然迎来一波复苏和反弹。在快速恢复经营上,正如很多网上调研和反馈以及分析,首先在环境和空间管理上还是不可掉以轻心、继续和强化做好消毒、通风等安保工作;其次在营业时间和人流量上也要适当控制,循序渐进地开放并恢复常态。避免过度集中和爆棚,造成新的不安全和传染事件,尤其对餐饮和电影院等相对封闭和聚集的业态,更要做好疏导和管理。
问题二:未来商业地产能否出现品牌商户加速洗牌、大面积换租的情况?商业地产的收并购能否加剧?商业地产运营商如何与商家、租户共度时艰?应该寻求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回答:此次疫情不仅对购物中心的持有和运营商尤其对品牌商家特别是缺乏线上经营能力的品牌商家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压力。很多品牌商会出现危机和倒闭,承租能力严重不足;尽管很多购物中心如万达等大开发商都实行了免租降费等举行,但还是杯水车薪。同时此次进入后疫时代,购物中心对业态和品牌也会重估和思考,所以无论被动和主动两方面,重新开业的购物中心都对面临一次业态调整和品牌更迭。一些不具备系统竞争能力和资本能力的中小商业地产企业和购物中心项目也必须会出现危机、并购甚至破产的现象。
关于如何共渡时艰,仅仅靠商业地产运营商,品牌和商户的自救和互助远远不够,正如一些知名企业的评估和预测不仅是西贝等餐饮企业甚至连万科这种最健康的企业,现金流也都只能维持三个月,更遑论中小企业更是苦不堪言,无力自保!所以政府必须在税、费和资金资本上给予系统上的减免和扶持,一是此次疫情是因政府的失职和管控所致;二是政府支持和服务企业是天职,首先这是政府的定位,其次国家收了这么多年高昂税费包括国有控股资源,现在到了还资于民的关健担当时期了!否则仅靠企业和市场行为无力波过此次危机、现在很多企业包括大中小企业都在纷纷倒闭、裁员和停薪降薪,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严重和无法预测的社会问题甚至经济和政治危机?
问题三:“宅经济”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疫情期间,邻里社区商业的重要性凸显,而线上线下融合、无接触售货也成零售的亮点。未来的商业地产的转型方向及机遇是什么?
回答:其实在此疫情之前业内就已经在探讨和关注线上、电商对实体商业的分流、冲击和影响,包括对线上线下结合、数据化应用及无人售货等主题。此不过此次疫情更加强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疫期好转、复工开业,消费者还是要走出家门去现场吃喝玩乐购,可能有一个修复期,但人的群居性和社交性甚至“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惯性(因为人类和中国也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疫包括2003年的非典,每次灾难过后,人们仍会一如既往地工作和生活,废墟之上重现繁华),实体店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主体价值。还是那句老话,线上的归线上、线下的归线下,线上更多的是迎合人性的宅、懒、便宜、安全和便捷等特点,线下的是满足人们的现场感、展示性、社交性、互动性和公共空间感。只不过结合的会更加紧密或分离。
问题四:如今在商业地产运营上,智慧化运营降本增效、数字化运营重塑资产价值被频频提及,这将对未来商业地产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无论是智慧化运营还是数字化运营对实体店来说终究还是工具和手段,核心还是内容即空间、商品和服务。但创新无疑会提高竟争性、附加值和溢价能力。
问题五:随着疫情的稳定,线下商场何时有望恢复人气?未来的补偿性消费能否弥补之前疫情的影响?
回答:因为国内外疫情的的反差和复杂,国内商业逐渐恢复需三个月至半年,全面恢复要半年以上。很多业内人士对所谓补偿性甚至报复性消费预期过于乐观,首先恢复到疫期前常态水平就需要一段时间、即使会有短暂的小高峰出现也基本是餐饮和文娱带动,商品消费很难出现大幅上涨,因为政府和各界人士都严重低估和忽略了此次疫情对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冲击和压力,由于停工破产、停薪降薪、裁员失业,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大跌和动荡、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危机,特别之前中美贸易战的深远影响,人们对现实和未来的信心和安全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充满不确定性、悲观、风险意识和保守性。这些综合因素都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冲动和消费节奏尤其对非基本生活性支出之处高消费和大额消费…。
《清仓海外项目放弃“国际梦”的万达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新京报》2020。7。30
虽然酒店业曾被万达寄予厚望,但在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朱凌波看来,在整个商业地产内,酒店行业属沉淀资金较多、投资回报较低,且投资周期最长的行业,盈利并不容易
时至今年上半年,疫情令其2020年的酒店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万达酒店发展预计,上半年将出现显著净亏损,主要是由于疫情暴发以来,酒店营运及管理业务预期收益显著下跌,万达酒店发展旗下位于中国的酒店,入住率出现大幅度下跌,进而影响了这些酒店的营运及管理业务。
在此背景下,朱凌波指出,此次出售仅是万达整体战略收缩的一个细节,“2017年7月,万达把酒店、旅游板块分别转让给融创、富力,由此开始其旅游和酒店板块的战略减持,加上此次疫情造成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在目前这一时点,万达加速国际战略的收缩,是必然的选择。”
“总体来说,万达的发展战略,现在已进入减持阶段,更加专注于以购物中心为主业的轻重混合模式,而其他业务模块或产品线,预计万达都会相应减持。”朱凌波
《万达出售宝贝王早教业务,收缩“战线”意欲何为?》
《新京报》2020-07-26
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朱凌波指出,万达从2017前开始就在不断出售资产,收缩规模,更专注于商业地产相关领域,整个投资模式也有很大变化,已从当年激进式、扩张式甚至国际化的模式,逐步收缩为不再着重于规模,甚至相对保守的发展方式。
此外,朱凌波指出,这次疫情对整个商业地产产业链,包括对万达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重新思考下一步行业的发展时,会更加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尤其以线上为导向,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疫情所造成的消费习惯变化。
而在消费层面上,朱凌波分析称,商业地产核心在于消费,由于疫情造成人们消费能力、消费潜力,包括消费信心产生较大逆转,未来人们的消费会越来越趋向于生活化、简单化,更保守、理性。
在此背景下,“万达在内的商业地产,会采取更加收缩、保守理性的态度,专注未来的投资和发展模式,因此,在整个产业链中,一些产业模块的调整,包括之前出售的万千百货、此次出售的早教板块,实际上都是采取了收缩战略。”朱凌波称。
“此前中国商业地产高歌猛进、杠杆式的发展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未来企业的投资方式一定是把安全和风险放首位,其次是可控、专注。”朱凌波称。
《曾与万达齐名的宝龙商业上市业内:轻资产模式受考验》
新京报记者***
2019-12-31
值得一提的是,做商业出身的宝龙地产,曾与万达齐名,“在商业地产,很早之前有个说法叫‘北有万达,南有宝龙’,不过,由于宝龙地产此前布局三四线城市战略,导致后来在发展速度、规模上落后于万达。”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朱凌波表示。
据朱凌波介绍,宝龙地产曾将全国的布局策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由于思维太超前,宝龙地产面临一定的发展挑战。
“通过这几年内生调整,宝龙商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此次分拆在港上市,是宝龙商业整体涅?重生的一个标志。”朱凌波表示。
在朱凌波看来,这意味着宝龙正好可形成一个内部分工,即宝龙商业专门为宝龙控股原来的一些商业项目提供服务,从而获取收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三四线城市消费和商业升级,如果宝龙商业能把宝龙控股旗下三四线商业项目通过运营服务,促使项目有个提升、再塑,不仅可使宝龙商业的团队得到锻炼,也可以将体系标准、品牌塑造出来,从而提升对外输出轻资产能力,将来对三四线城市外部的项目,就可以彰显出一个比较优势。”朱凌波表示。
烂尾十年西南四环巨无霸商业项目国美商都如何翻身?
《新京报》2019-02-20
在全国工商联商业不动产专委会主任朱凌波看来,万达和永旺仅仅从品牌角度来讲,已经在全国很知名,招商更具联动效应,而国美商都,就只有单一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