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立刻启动应急机制。李虹联系当地妇联,林远协调公益律师跟进,心理专家连夜制定干预方案。四十八小时后,当地警方以“涉嫌家庭暴力”对女孩父亲采取强制措施,成为“小声说话”计划首个成功干预案例。
消息传来时,江一锋正在剪辑《归途》第三集结尾。他将许念的问题单独截出,重复播放三遍,然后接入一段真实录音??那是事发当晚,母亲被救出医院后的第一句话:“谢谢那个孩子……如果不是她录了音,我可能已经死了。”
画面渐黑,字幕浮现:
**“大人总以为孩子不懂。
可有时候,
是孩子看得最清楚。”**
节目上线当日,短波信号意外突破区域限制,多地听众自发组建转播群,用手机录下音频再上传至隐蔽社群。更有高校学生团体发起“百校放映行动”,在教室、宿舍楼顶、地下活动室秘密播放《归途》系列,每次放映后组织讨论会,收集新的证词与故事。
景恬也加入了这场无声抵抗。她将“断弦舞”改编为公益巡演剧目,带队前往十个中小城市演出。每场开场前,都会播放五分钟《归途》精选片段,并设立匿名投稿箱。令人震惊的是,仅三站便收到一百余份未成年人提交材料,涵盖校园欺凌、性侵隐情、心理危机等多个层面。
一次演出结束后,一名十六岁男生拦住她,双手颤抖地递上一本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过去两年被同班三人轮流勒索、殴打的过程,最后一次写道:“今天他们逼我吞玻璃渣,说不然就拍裸照传网上。我想跳楼,可我又怕疼……”
景恬当场拨通江一锋电话。团队连夜赶赴现场,联合律师与警方展开调查。三名施暴者家长起初极力否认,声称“小孩子闹着玩”,直至监控调出、医疗鉴定完成,才被迫接受处理。该案最终推动当地出台《校园反霸凌快速响应机制试点方案》。
江一锋开始意识到,他们正在撬动某种更深的东西??不仅是揭露个案,更是在重建一种“信任”。人们开始相信:说出来,真的会有用;写下来,真的会被看见。
《归途》第四集筹备期间,一位匿名黑客联系团队,提供了一份名为“沉默档案”的数据库,内含近五年全国范围内因举报遭打压的教师、医生、记者名单,以及多起被压下的未成年人受害案件摘要。数据来源不明,但交叉验证后发现,至少十七条信息与“小声说话”计划收到的线索完全吻合。
江一锋决定冒险使用部分内容,但采用特殊处理方式:将受害者姓名替换为代号,地点模糊化,仅保留时间线与行为模式分析。第四集标题定为《沉默的形状》,通过统计图表、地图热力与AI模拟重建,展现系统性掩盖如何像地下水脉一样渗透各地。
播出后,一名曾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护士实名发声,揭露该院曾多次接收遭性侵少女,却被院方强迫诊断为“妄想症”,并注射镇静剂压制情绪。“她们不是疯了,”她在采访视频中哽咽,“她们只是太痛了,而这个世界不想听她们哭。”
舆论再度沸腾。两所高校心理学系联合开设“创伤叙事研究课题”,邀请江一锋担任客座导师。课堂上,学生们提交的作品中有太多令人心碎的真诚:有人用母亲被打碎的碗片拼成一幅肖像;有人把父亲醉酒骂人的录音倒放,竟合成一首诡异却悲伤的诗;还有一个聋哑女孩,用手语录像讲述自己目睹姐姐被拐卖的经历,全程无声,却让全场泪流满面。
江一锋看着这些年轻的眼睛,忽然明白:火种早已点燃,现在要做的,不是继续冲锋,而是守护这片刚刚破土的林野。
他做出决定:暂停《归途》更新,集中资源建设“小声说话”长效平台。他们注册非营利组织,申请国际资助,开发专用APP,内置端到端加密与一键销毁功能。同时在全国招募“倾听志愿者”,经过严格培训后派驻学校、社区、医院,成为潜在受害者的第一个出口。
云潇问他:“值得吗?放弃热度,转去做这些看不见成效的事?”
江一锋笑了笑:“你看见过种子发芽吗?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只有泥土裂开一道缝。但你知道,下面已经有根在往下扎。”
雨季结束那天,江一锋独自回到石头堆村。老人正在院子里晒药草,见到他,颤巍巍起身:“我儿子坟前长了一株野百合,从来没见过那么白的花。”
他陪她走到墓地。新立的石碑上刻着名字与生卒年月,背面则是《石头堆》片尾那句话:“真正的死亡,是没人再说起你。”
江一锋蹲下身,轻轻抚摸碑面。远处山坡上,几个孩子在放风筝。其中一个跑得太急摔倒了,但他很快爬起来,笑着继续奔跑。
那一刻,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你要做个有格局的人。”
他曾以为格局是成就、是地位、是掌控多少资源。如今才懂,真正的格局,是愿意俯身倾听那些微弱到几乎消失的声音,是敢于把聚光灯转向阴影里的脸,是在所有人都选择绕行时,依然坚持走进那条泥泞的山路。
他掏出手机,给团队发了条消息:
【准备第五集。标题:《光comingthroughthecracks》。
素材来源:所有说“我也说过”的人。】
风掠过山岗,吹散最后一片乌云。阳光洒在坟头,那朵百合微微摇曳,洁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