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这个导演没有格局 > 第385章 心怀感激的扬紫(第2页)

第385章 心怀感激的扬紫(第2页)

二十四小时内,全球播放量突破百万。国内虽无法公开讨论,但社交媒体出现大量截图与转述。有人贴出自己家乡类似案件的时间线,配文:“我们也有石头堆。”心理学论坛有人分析:“集体沉默是一种慢性毒药,而讲述是对抗它的解剂。”

更令人震动的是,一周后,一名曾在该中学任教现已退休的化学老师主动联系团队,愿意出庭作证。他在信中写道:“我参与了那次造假尸检报告。这些年,我梦见那个孩子站在实验室门口,问我:‘叔叔,你说真理会发光,可为什么我的命这么黑?’”

与此同时,景恬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

彩排现场,投资方代表带着律师到场,提出最后通牒:若不删减“断弦舞”中象征精神崩溃的撕衣动作及血迹道具,将撤资并追究违约责任。

她站在舞台中央,膝盖隐隐作痛,却挺直脊背。

“这支舞,”她一字一句地说,“是我用七年康复换来的。每一次跳跃,都是我对疼痛的对话。你们可以拿走舞台,但拿不走我的身体记忆。如果你们觉得‘血’太刺眼,那是因为你们从未真正看见伤口。”

她转身面向全体演员:“各位,今晚我们不做彩排,做一次真实演出。门票免费,观众限一百人,全部邀请曾遭受创伤或正在康复中的朋友。我要让这个舞台,变成一座疗愈的教堂。”

消息传出,报名人数超三千。最终选定的一百位观众中,有自闭症患者、抑郁症康复者、家暴幸存者、失去孩子的父母。演出当晚,剧场没有聚光灯秀,没有华丽布景,只有最朴素的白幕与一束追光。

音乐响起时,景恬穿素袍登场。她的动作不再追求技巧完美,而是诚实呈现每一次肌肉抽搐、每一次平衡失控。当她跌倒在舞台中央,双手抓地挣扎起身时,台下已有啜泣声响起。

最后一幕,“断弦舞”重现。她撕开衣袖,露出手臂上真实的手术疤痕,然后缓缓将红色绸缎缠绕于颈间,象征窒息与重生。灯光渐暗,只剩她跪坐原地,轻声呢喃:“我还活着……我还活着……”

全场寂静十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起身拥抱身边陌生人,哭成一片。

直播信号通过特殊通道传至江一锋手中。他看完最后一个镜头,拨通景恬电话:“明天召开发布会,宣布独立制作《霓裳羽衣》全剧。资金缺口,我来补。”

“你不该为我冒险。”她声音沙哑。

“这不是为你。”他说,“是为了所有被要求‘优雅地承受痛苦’的人。世界总教女人微笑,却从不教她们如何怒吼。现在,我们要建一个能让她们怒吼的舞台。”

两周后,《归途》第二集发布,题为《数据不会说谎》。镜头深入当年医院档案室,对比十年前与今日同类案件处理流程,揭示制度性包庇模式如何以“程序合规”之名持续运作。结尾处,江一锋站在母亲墓前,播放那段尘封十年的医疗黑幕录像,画外音响起:“妈妈,你藏起的不是罪证,是勇气。今天,我把它还给这个世界。”

舆论风暴再度掀起。多家高校伦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声,呼吁建立“创伤叙事保护机制”,保障受害者讲述权利不受行政干预。两名人大代表提交提案,建议设立“公共记忆日”,鼓励社会正视结构性暴力。

而最意想不到的回应来自Netflix总部。一封内部备忘录泄露:高层决定将《心魇》纳入“全球公民影像计划”,并邀请江一锋担任顾问,推动各国创作者拍摄本土化版本。首个试点将在印度启动,主题为“嫁妆焚烧背后的沉默”。

江一锋没有立刻答应。他召集团队开会,提出新规则:任何改编必须由本地幸存者主导创作,外力仅提供技术支持;所有收益百分之七十返还社区,用于心理援助与法律支援。

“我们不是输出模式。”他强调,“是在传递火种。”

会议结束当晚,他独自回到老厂房。拆迁令已下达,明日动工。工人们正在搬运设备,铁皮屋顶发出刺耳的呻吟。他在原地站了很久,忽然弯腰拾起一块碎砖,背面竟刻着新的字迹:

**“我也说过。”**

字迹稚嫩,像是孩子所写。他心头一震,四下张望,只见远处围墙边闪过一个瘦小身影,迅速消失在巷口。

他追过去,却只找到一只遗落的练习册。翻开第一页,姓名栏写着:周小雨,十三岁。内页涂鸦中反复出现同一个场景:厨房里,男人举着锅铲,女人蜷缩在地。角落写着一行小字:“我说过不要打妈妈,但他们说小孩不懂事。”

江一锋合上本子,拨通李虹电话:“联系妇联和儿童心理专家,我们要做一个专项项目,专收未被立案的未成年人目击证词。形式不限,画画、录音、写日记都行。告诉他们,哪怕一句话,我们也接得住。”

“叫什么名字?”李虹问。

“就叫‘小声说话’计划。”他说,“因为太多孩子,连大声哭都不敢。”

雨又下了起来。

挖掘机轰鸣声中,老厂房的最后一根立柱轰然倒塌。尘埃飞扬,仿佛一场迟来的葬礼。江一锋站在废墟前,手机再次震动。

是云潇的消息:【省公安厅介入“小川案”,成立专案组重启调查。那位化学老师已提交书面证词。老人说,她想去儿子坟前烧一段《石头堆》的拷贝,让他“听听有人替他说话”。】

他仰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雨水顺着脸颊滑落,分不清是天意还是泪。

他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审查仍在,威胁不断,资本依旧偏爱甜美谎言而非苦涩真相。但他也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下自己的名字,在厕所隔板上,在课本边缘,在微博匿名帖里,在深夜电台留言中。

**“我说过。”**

**“我听见了。”**

**“我们一起。”**

这三句话,正悄然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托住那些曾即将坠入深渊的灵魂。

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写下《归途》第三集标题:**《柜子里的男孩》**。

简介只有一句:

“当你终于愿意回头看那一片黑暗,光,才会追上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