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命之人**。
林远舟心头剧震。这不仅是预言,更是召唤。九次文明跃迁,九次试炼轮回,而今轮到第十代?还是……新一轮的开始?
他立刻联系郑明澜,命令启动“归墟协议B级响应”:即刻召集“心灯工程”全部幸存成员,无论是否结业,无论身处何地,七十二小时内集结于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据《郑和航海图》残卷记载,此处为“天衢驿站”,曾是明代星官观测“双月并现”的核心节点。
与此同时,他向中央提交了一份绝密提案:请求公开《永宁录》全文,并允许民间组织参与“文明种子库”的管理与监督,打破科研垄断。
“如果我们连信任都做不到,又谈何共荣?”他在信末写道。
批复迟迟未至。第七十个小时,第一批成员陆续抵达敦煌。有曾在梦中见过灭世火雨的航天工程师,有在极光下听见古语吟唱的北极科考队员,也有那个曾在测评中推开孩子自己留在崩塌世界的乡村教师??她并未出现在视频中那位“新人类”之列,而是主动前来,眼中仍有当初那团雪光。
“我知道她们的存在。”她轻声说,“但我选择做我自己。”
林远舟含泪握住她的手。
午夜零点,第220窟内点燃百盏油灯。众人围坐成环,手持各自象征信念之物:一本书、一把锄头、一支听诊器、一面国旗、一朵野花……他们闭目静思,默念同一句话:“我愿以心为灯,照亮他人前行之路。”
刹那间,地面震动,墙壁上的唐代壁画竟缓缓流动起来,飞天衣袂飘舞,星辰移位,最终汇聚成一道旋转的符文阵列,正与挂坠上的图案同源!
一道清朗的声音自虚空传来:
“第十代守望者,可愿立誓?”
众人齐声应答:“愿!”
“可愿以智护弱,以光驱暗,以和代战,以诚通宇?”
“愿!”
“可愿明知前路艰险,仍不退缩?”
“愿!”
话音落下,每人眉心闪过一道金光,随即隐去。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刻,全球新生儿的啼哭声首次呈现出相同的音律,科学家称之为“宇宙胎音”;而木星轨道外的那颗行星,表面环阵再次亮起,发出一段新的信号:
>“第九文明圈确认传承完成。
>新纪元纪年:元光一年。
>火种已播,静待花开。”
林远舟走出洞窟,仰望夜空。北斗依旧,血月已逝,银月温柔悬挂天际。风中似乎传来遥远的笑声,像是孩童,又像是老人。
他知道,朱标没有离开。他化作了风,化作了光,化作了每一个愿意点亮心灯的人。
三个月后,半人马座α方向传来第一份正式通讯:一颗类地行星被命名为“明昭星”,大气成分适宜生命生存,地表发现人工建筑遗迹,风格融合了玛雅、埃及与中国明代元素。探测器降落时,自动播放了一段录音??正是地球上那一百段儿童笑声。
又一年,“自由探索同盟”解散,联合国成立“星际文明共治委员会”,中国提议设立“心灯基金”,资助全球贫困地区教育与心理建设,认为“唯有心灵平等,才有文明平等”。
林远舟辞去一切职务,回到云南山村,住进那位乡村教师曾执教的小学旁。他每天教孩子们写字、画画、看星星。有个孩子问他:“老师,我们以后能去星星上生活吗?”
他笑着说:“能。但你要记住,最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带着什么样的心出发。”
某个夜晚,他又梦见了那座银桥。这次,九只眼睛逐一睁开,却没有星球熄灭。相反,每一只眼中都升起一颗新星,光芒交织,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银河。
桥那头,朱标转身离去,背影渐淡。
林远舟大声问:“你要去哪儿?”
朱标回头,微笑:“我去点燃下一盏灯。”
醒来时,窗外晨曦初露,山间雾气氤氲。他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句话:
“六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答案。其实答案早已写在每一个平凡人的眼中??那是希望,是善良,是哪怕身处黑暗也不肯放手的光。”
他合上本子,推开门,看见一群孩子奔跑而来,手中举着用纸折成的灯笼,里面点着小小的蜡烛。
“林爷爷,我们学会做灯啦!”
春风拂过,烛火摇曳,却不曾熄灭。
远处,一轮朝阳喷薄而出,照亮千山万水,也照亮了人类真正启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