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明敬带着宋宣走进位于主楼B区的脑科学实验室。房间中央摆着两台并列的EEG设备,屏幕上跳动着绿色波形线。技术员调试完毕后离开,留下一句:“你们可以开始了,数据会自动同步记录。”
“我们要做什么?”宋宣坐定,任电极帽缓缓戴上。
“简单任务。”明敬坐在对面,也戴上了设备,“我会给你看一组随机图像??风景、数字、符号。你需要判断是否喜欢,并按下对应按钮。同时,我会在另一端执行相同流程。”
“就这么简单?”
“不。”她凝视着他,“真正的实验是:当你看到某张图片时,如果我恰好也在喜欢它,我们的θ波是否会自发同步?”
测试开始。前二十轮数据平淡无奇,α波起伏正常,β段略有波动。直到第23张图出现??一张首尔夜景,汉江倒映着N首尔塔的灯火,远处训练基地的窗户透出微光。
宋宣手指悬停一秒,按下“喜欢”。
几乎同一瞬,明敬也按下了按钮。
屏幕左侧,他的γ波陡然拉升;右侧,她的θ-β交叉震荡随即启动。三秒后,两条原本独立的曲线开始呈现镜像波动,周期一致,振幅相关系数达0。91。实验室后台警报轻响,提示检测到“异常高相关性神经活动”。
“这不可能……”技术员冲进来查看日志,“你们之间没有视觉或听觉交互,怎么可能做到实时同步?”
明敬摘下电极帽,看向宋宣,“也许不是不可能。”
“而是必然。”宋宣摘下帽子,走到她身边,“因为我们输入的是同一组初始参数。”
当天下午,LPL官方发布纪录片《Scout:理性之巅》预告片。镜头记录了他从初登赛场到捧杯全程,最后一幕是他站在领奖台上望向观众席空位的画面。旁白缓缓响起:“有些人以为他孤独,因为他总在思考;但他们不知道,他的每一次计算,都是在向一个人靠近。”
宋宣和明敬并肩坐在沙发上看完,谁都没说话。良久,她忽然开口:“你知道吗?我导师看了这段,说了一句话。”
“什么?”
“他说,‘这才是最完美的闭环控制??输入是爱,输出是成就,反馈是彼此的眼神。’”
周末,EDG安排媒体群访。记者们围坐在训练基地客厅,问题五花八门。“Scout,你觉得这次夺冠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他想了想,“是相信。”
“相信队友?教练组?”
“都不是。”他目光平静,“是相信即使我在韩国打比赛,有个人在北京看着同一片星空,也会想着同样的事。”
全场寂静。片刻后,一位女记者低声问:“那你会继续打下去吗?”
“当然。”他说,“只要系统还在运行。”
“那如果有一天系统崩溃呢?”
他摇头,“不会。因为我已经把它设计成容错型架构??就算硬件老化,软件升级,核心算法也不会改变。”
采访结束,阿布凑过来拍他肩膀:“你今天说了好多‘系统’‘算法’之类的,不怕观众听不懂?”
“懂不懂不重要。”宋宣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重要的是,有一个人一定能听懂。”
当晚,他收到一封来自IEEETransactionsonAffectiveComputing的审稿通知:他的论文《EmotionalFeedbackLoopinHigh-StakesDecisionMaking:EvidencefromProfessionalGaming》已被接收,即将发表。附言写道:“评审委员会认为,您提出的‘情感稳定性增益’概念极具开创性,建议考虑将其纳入下一代人机协同控制系统的设计框架。”
他截图发给明敬,只写了一句:“我们的理论,开始影响现实了。”
她回得很快:“下一步,要不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可以。”他敲字回复,“项目名称就叫《跨时空情感耦合的动力学建模与工程实现》。”
“预算多少?”
“不限。”他笑了笑,“毕竟有些东西没法用金钱衡量。”
一周后,清华大学举办青年学者论坛。明敬受邀作主题报告,题目是《复杂系统中的隐性协同机制》。演讲当天,礼堂座无虚席。她在结尾处放出一张图表:两条分别标注为“A”和“B”的时间序列曲线,在长达三个月的数据跨度中,始终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很多人问我,如何证明一段关系的真实性和稳定性。”她停顿了一下,“我不讲感觉,也不谈誓言。我只展示数据??当两个人的思想轨迹能在高压环境下持续同频,且误差始终保持在置信区间内,这就是最坚实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