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们这代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那些说不出口的感慨。
那些压在心底二十年的委屈与骄傲。
最终化作屏幕上最简单的符号。
因为真正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有些胜利,不需要欢呼。
就像那些隐姓埋名的岁月,从来不需要解释。
华夏从来不是一个追求表面风光的民族。
而是一个习惯用脚步丈量高度的攀登者。
所谓的科技大爆发,从来不是突如其来的奇迹。
而是二十年隐忍、二十年埋头苦干后的必然结果。
那些被世界惊叹的成就。
无一不是科研工作者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一笔一划计算、一锤一铆锻造出来的。
文化创新部的领导和中科院的院士们静静注视着楚衍的直播。
屏幕上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钥匙。
解开了他们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
他们终于明白。
为什么楚衍坚持要亲自担任导演和编剧。
为什么他不愿将这部电影交给那些所谓的国际名导。
因为在西方主导的认知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导演。
早已被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某种思维定式。
他们或许能拍出华丽的特效。
却未必能真正理解华夏这二十年来的精神内核。
楚衍想要的,不是一部炫耀技术的宣传片。
而是一部能够真实展现华夏科研工作者如何在封锁中突围、如何在嘲讽中坚持、如何在绝望中创造奇迹的电影。
他不愿让任何外来视角扭曲这段历史。
更不愿让那些曾隐姓埋名的英雄们的故事。
被包装成西方叙事下的励志传奇。
尹翔望着屏幕,终于理解了楚衍的坚持。
这部电影不是功勋章。
而是一面镜子。
要让所有人看清。
华夏的崛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无数人默默无闻的付出。
文化创新部的领导们原本还在担忧。
一个科研出身的年轻人能否驾驭如此宏大的题材。
但此刻,他们心中的疑虑已然消散。
楚衍的精神内核,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坚韧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