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十几岁的少女,能自由出入中央科学院,又对农事最为重视,除了当今官家还有谁呢。”李清照微微笑着解释。“其实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官家言语间展现出来的立场高度,绝非学子,开口便毫不迟疑地提出研究验证、设立新官署,这是习惯发号施令立场。”
nbsp;nbsp;nbsp;nbsp;连赵芫自己都未曾发现,原来她的立场与看待事物的高度与常人不同了,李清照却能在瞬息之间见微知著,可见其思维敏捷。
nbsp;nbsp;nbsp;nbsp;既然双方都亮了身份,好不容易见到了个名人,赵芫当然不能轻易放跑她,兴致勃勃地与李清照讨论起当下的时事来。
nbsp;nbsp;nbsp;nbsp;这一交流*,赵芫便更感惊喜,李清照虽然一直作为后宅妇人存在,但对宋金关系却有着清晰坚定的见解,她说:“道君皇帝时,金人南下畅通无阻,州府知事皆认为金军势不可挡,北地肯定守不住,想弃城南下。”
nbsp;nbsp;nbsp;nbsp;“这是叛徒懦夫的行径,当年项羽战败都知晓无颜见江东父老,自绝于乌江,身为大宋知州事,一州之父母,理应与州城百姓同生共死,共同抗击金人,只因为害怕就独自逃走,不顾使命责任与道德,与畜牲何异。”李清照美目愤然,显然是在之前的战事中遭遇到了什么,“这样的官员,该被录入史书,受到万民唾弃。”
nbsp;nbsp;nbsp;nbsp;其实正是她的丈夫差点当了弃城逃跑的懦夫,被她阻拦住了而已。经此一事,李清照更加认清了丈夫的不堪,若金军攻破州城,她宁愿二人一起殉国。也不愿当个弃城逃跑的叛民之人。
nbsp;nbsp;nbsp;nbsp;对主战的当今官家,于是更加倾佩尊崇,只是想不到见到真人时,竟是如此俏丽可爱,和传闻中凶悍的形象大相径庭。她以为官家以武上位,应当是个假小子般的强悍模样。如今带给人剧烈的反差对比,反而显出新官家的不凡,有种深不可测之感。
nbsp;nbsp;nbsp;nbsp;赵芫抚掌,心情大好,“易安居士看法恰巧与朕不谋而合!朕在太庙立下七杀碑时,你若在场就好了,朕便不必只瞧见一张张如丧考妣的臭脸。”
nbsp;nbsp;nbsp;nbsp;闻言,李清照仿佛能看到诸位相公面对七杀碑时的表情了,只觉得快意,一时又对新官家能做到这样的事感到倾佩和担忧,“官家行事或许急躁了,相公们现在不说,却会记在心里。”得罪文人的下场,可大可小。而这样明晃晃威胁性命的,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只大不小。
nbsp;nbsp;nbsp;nbsp;“朕也是被他们逼到墙角了,易安居士不知,满朝朱紫都想对外妥协,朕无人可用只得用他们。可朕怕这些人阴奉阳违,明着支持北伐,暗中出卖百姓,逼不得已使用雷霆手段。”赵芫蹙眉说着,将一个年少忧虑的君王扮演的惟妙惟肖,果然易安居士露出愤慨的神色,“天下文士,铁骨铮铮的多的是,何必与他们妥协!新笋可用旧竹可弃啊,官家早做打算。”
nbsp;nbsp;nbsp;nbsp;她这么说,赵芫立刻握住她的手,期盼道:“嗯,朕正是缺少心腹的时候,易安居士可愿意助我一臂之力,肃清朝堂?”
nbsp;nbsp;nbsp;nbsp;李清照愤慨化作了茫然,“官家是说…”
nbsp;nbsp;nbsp;nbsp;“是,朕要任命你为朝廷命官,朝廷和百姓需要你这样有学识有脊梁的文士挽救大宋!”
nbsp;nbsp;nbsp;nbsp;“可……”
nbsp;nbsp;nbsp;nbsp;“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易安居士可敢与朕站在一起,横扫来犯之敌!”赵芫立刻打断她的推辞与疑虑,一句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将李清照原本的疑虑尽数打碎。
nbsp;nbsp;nbsp;nbsp;她本就性情刚烈,外柔内刚,否则也不会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诗词讥讽南宋朝廷。如今什么都不用说了,礼教、男女,在家国存亡面前,一文不值。
nbsp;nbsp;nbsp;nbsp;美妇人眸光坚定,反握住了赵芫的手,“承蒙官家不弃,清照愿意舍这一身骨肉为官家作马前卒。”
nbsp;nbsp;nbsp;nbsp;所谓马前卒并非虚言,赵官家如今虽在九五至尊之位,却也如同立锥之上,因着外患,才压下了士大夫与世家贵族的动乱。官家需要在朝中坚壁清野,需要有人甘愿作马前卒。
nbsp;nbsp;nbsp;nbsp;李清照和赵官家在科学院中互表心意的事,朝中无人知烧,大家都忙着学术高低的争论,干系到各家的切实利益。
nbsp;nbsp;nbsp;nbsp;直到献书一事尘埃落定,赵官家任命选材的人选,除了两省大员与宗泽、种师道等人,还额外选调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选,易安居士李清照。
nbsp;nbsp;nbsp;nbsp;“官家,不知易安居士以什么身份参与朝廷选材中来。”宰执赵鼎问道。
nbsp;nbsp;nbsp;nbsp;“朕正要任命易安居士作为科学院第一任院士,易安居士与诸位应当都是熟人了,她的品行与才情足以担此职位。”赵芫不动声色地淡然道。
nbsp;nbsp;nbsp;nbsp;“只要官家不是因为易安居士身为女子,就给她高官厚禄,臣等便无话可说。”赵鼎垂着眼眸,说出了众人的疑虑,“可若只因为她与官家同为女子,便为其破例,是万万不可的。”
nbsp;nbsp;nbsp;nbsp;“易安居士的文采你们不信任吗。”赵芫冷了脸,“大宋向来有招贤纳士的传统,到了朕这里,自然也是任人唯贤。”
nbsp;nbsp;nbsp;nbsp;黄潜善跳出来,“若官家欣赏易安居士,不如安排她入国子监,从九品学正做起,这才是为官的流程。等易安居士的经验足够了,再升官职不迟。”
nbsp;nbsp;nbsp;nbsp;御史们纷纷赞同,“正是,易安居士到底深居内宅多年,即便提拔为官,也要缓缓图之。朝廷选用课材一事至关重要,万万不能草率任命。”
nbsp;nbsp;nbsp;nbsp;赵芫静静看着这群老臣七嘴八舌,等他们说完了,她问,“韩相公怎么看?”
nbsp;nbsp;nbsp;nbsp;众人闻言面露惊色,不由自主地觑向人群中的朱衣青年,韩离素,韩刽子手。
nbsp;nbsp;nbsp;nbsp;韩离素走出队列,毫不在乎他人眼光,拱手称赞道:“臣认为官家此举圣明至极。”
nbsp;nbsp;nbsp;nbsp;“谗言!”御史中丞黄潜善怒。在他看来,韩离素就是士大夫里的叛徒,奴颜屈膝迎合官家乱来。
nbsp;nbsp;nbsp;nbsp;韩离素不理他,继续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官家不以朝廷命官一家之言断百家学说,是为兼听,臣怎么能不钦佩官家的圣明。”
nbsp;nbsp;nbsp;nbsp;不仅夸,他还劝赵官家继续加大力度:“最好除易安居士外,再多多招纳隐居的贤士,不拘一格降人才,将选材之事做成一件千古大事。”
nbsp;nbsp;nbsp;nbsp;此言一出众人皆用看叛徒的眼光扫向韩离素,黄潜善刚要说话,韩离素立刻转向他,“黄相公不许官家选拔民间贤士,是为了以一家之言断百家学说,还是惧怕民间贤士?若为前者,黄相公是在以私心坏国家大事,若是后者,黄相公不如退位让贤,将御史中丞的位置教给更有能力的人担当。”
nbsp;nbsp;nbsp;nbsp;“你!血口喷人,我分明一心为公,担忧易安居士能力不足罢了!什么时候有过私心!惧怕民间贤士更无从说起!”黄潜善被挑破心思差点跳起来驳斥韩离素。
nbsp;nbsp;nbsp;nbsp;韩离素冷笑,“官家要的是百家有用之理论,而在场的诸位,推崇的皆为旧学,谁敢保证不以偏见的立场筛选学说理论。”
nbsp;nbsp;nbsp;nbsp;他这么说,当然没人敢承认,即使这么打算过也不能认下,黄潜善憋红了脸,对赵官家拱手:“官家,臣一片公心日月可鉴!”
nbsp;nbsp;nbsp;nbsp;“那就好,朕也怕收上来的理论,全是某些人的心头好,叫朕坐在这高台之上成了睁眼瞎啊。”赵官家本该给御史中丞一个台阶下,说一两句安抚他信任他的好话,可她偏偏如此臆测,故意叫人尴尬忐忑,谁也不好继续跳出来说不准易安居士参与选材。官家都说害怕被你们蒙蔽了,你还敢继续做有蒙蔽嫌疑的事?
nbsp;nbsp;nbsp;nbsp;“官家……!”黄潜善还想辩解,却见赵芫用力拍在椅子把手上,对他怒目而视,现在朝堂两侧的侍卫禁军目光如电手握刀柄,仿佛随时听令拿人,康王赵构更是摩拳擦掌盯着他笑,瞬时间,黄潜善便感觉背后发凉,强撑着说了句“臣没有异议”退回去。
nbsp;nbsp;nbsp;nbsp;黄潜善本就是出头鸟,他被打回去,官家的态度也试探出来了,赵鼎便为此事做了了结,拱手问官家对科学院院士的品级与俸禄如何规定,好进行系统录入。
nbsp;nbsp;nbsp;nbsp;“位同翰林院学士。”赵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