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在北齐礼官的指引下到了大殿中央的位置上,一般礼仪性的制度过去后,正当壮年的北齐皇帝,瞧着当中那位卓尔不群的大景朝两路安抚使丶大景授予的两国事务的全权处置使。
他早听萧创讲过此人经历,乃是从大景朝最底层的下等农户,一路连中三元,以未曾弱冠的年龄,就走到了读书人的顶点。又在不到十年之内,跃升至两路安抚使的封疆大吏级别。
这样的人物,便是在他们北齐,也是世所罕见的。
上一次王景禹带队朝见,他便对这位年纪轻轻,却又气度沉稳洒然的王景禹印象极深。
这些时日以来,多次想到他,深觉何以他们北齐,不能得此般人物而稍感怅然。
也因此,当萧创向他禀明了王景禹代表大景朝廷所提出的方案之后,大感震惊的同时,不自觉就开始思考,这一方案背后可能隐藏的长远用意。
而当他坐在一国之君的位子上,开始思考这简短的方案背后,可能蕴含了什么样的图景之后……
竟然一发不可收拾。
北齐皇帝看着王景禹在开始正式的陈述前,从容的礼节性施礼。
这样一份方案,竟然是南面大景朝那个也不到三十岁的小皇帝全力支持之下,带到他面前的。
他们北齐如今所面对的,还真不是如北齐枢密使认为的那般,可以今日揉捏明天打劫占占小便宜的君臣。
连那个小皇帝,都能够有这般深谋远计,这样的大格局。
他们北齐若要不在今后的两国发展之中,紧随其后,怕是早晚要被大景朝这对年轻的君臣远远甩在身后。挑起战争也许会让大景朝元气受损,拖慢他们前进的步伐。但同样的,也会将北齐朝廷拖入深渊。
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只要愿意越过一些旧有的观念藩篱,就会发现,这个提议的诱惑力,的确是非同一般。
这一场元和殿召对之中,因为王景禹所提出的划定特区,不分国别,由民众三年一自选治理方得提议,在北齐朝堂之上掀起了飓风。
与此同时,大景朝京师,这一消息也在王景禹取得了皇帝首肯之后,首次被公开。
北齐朝堂上下热议争论不休,有的是态度直接明了的反对,完全无法认可这种模糊了北齐绝对统治权的做法,有的则是对于这样新奇,这般从未曾听说过的方案本身,对它的实际可行性究竟有多高,而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争论。
大景朝的京师朝堂,同样毫不逊色,大朝会之上已经一连两日吵翻了天。
一部分人强烈指责,王景禹这样的方案,是在将大景朝理当拥有的国土,拱手让于他人?至于说,从齐国的角度来讲,这样的说法也同样存在,被认为是让给了大景朝,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景朝要放弃对这些地区的绝对统治权!
激烈反对者对王景禹擅自割让土地丶卖国求荣的行径,言辞激烈的上书弹劾,要求立刻罢黜王景禹的两路安抚使与北齐全权使臣的职务,并立刻返回大景京师,受审问罪。
当然也有王景禹的支持者,以及同这样前所未有的方案所惊艳的。
大景朝堂作为方案的提出方,相比北齐而言,对方案本身感兴趣的反而更多。朝野民间,各路学子士人汇集的茶楼书社,无不掀起一场场的对谈。
翰林院杜子烨,常笃,乃至曹昱瑾丶曹子墨等王景禹曾经的同窗同年,是最早一批聚集在一起,将王景禹所规划的方案,逐条一一论证,并对于这些实行以后,将会对这些被圈选自治区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进行了最大胆的畅想。
他们平日里就与王景禹接触的很多,王景禹此前就曾经向他们透露过一部分这样的思想。
这几年来,太康州临南县模式逐年扩大,常平仓公开招标丶民间自营银行,河东路许中恺的自由贸易论着,在学子和士林当中,已然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
此时提出的两国争议区的解决方案,又是在此前的基础上,再次迈出的循序渐进丶却又极有想像力的一步。
只要能理解和接受王景禹一路走来,所曾经践行过的这些实务的理念,就可以有最基本的理解这一方案的逻辑。因此,他们便成为了第一批,公开支持王景禹,并且在翰林院丶太学丶国子监等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声援身在北齐南京王景禹的一批人。
皇帝赵璜接连听了两日朝堂之上的大吵,一回到后殿,就见到袁寅的徒弟小跑着过来跪禀:「陛下,太皇太后来了,正在后殿等您。」
赵璜神色一动,脚步停顿了片刻。
但很快的,他就紧紧抿了唇,步履轻健的大步跨入殿中。
太皇太后高氏正坐在后殿的罗汉榻一侧,赵璜进来之时,她刚刚放下了手中的茶盅,冷冷淡淡的将视线投注在这位皇帝身上,完全没有任何主动寒暄一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