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农家子,但人上人(科举) > 第203章(第2页)

第203章(第2页)

这种时候,他并不打算对没有过度和毫无道理进行反抗的官员进行杀鸡儆猴一样的严厉处置,以此来收拢官将之心。他不再这个话题上继续延伸,只道:「叫百姓们回去,该种田的种田,该纺布的纺布,该出摊开铺,读书上学的全都照样回去。敌人还没来,自己先乱了阵脚,搞得人人自危。伤民伤已,百无一利。」

那位参军垂头应了一声:「是,属下这就去安排。」

王景禹看了看堂内众人,继续道:「第三……」

一件件的事务,在转瞬之间被安排了出来。在场之人,从一开始的些微不解,到最后的心明眼亮。

自事变以来至今,上下所弥漫的仓皇和忧虑,被一桩桩明确又有条理的事务安排所代替。

会议一散,各自二话不说,领了事务而去。

唯独代州知州要出城去往宜县两寨与齐军谈判一事,还需要再详细商议一下细则。当日,王景禹以及此次随同他前来的两位核心僚属,与代州知州在这一间议事堂中,共议至夜深,就连晚饭都是在这里简单用的。

第二天一早,代州知州带着王景禹亲笔写的,要交给齐国两州刺史的手书,踏上了去往宜县之路。

代州知州送走之后,王景禹开始了在代州州城,以及周边城寨的四处巡防查看。

自昨日的民事禁令解除之后,州城之内的街道之上,重新有了形形色色的行人。商铺集市虽然复开的还不足半数,但百姓们总算可以正常的生活,可以购买和置换到基本的日常生活物资。

州衙的态度松动,也使得人们心头人人自危的情绪大减,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景与北辽之间的冲突,有了更乐观的预计。

重新大开的城门处,有进出运送物资的普通百姓,裹挟其中的也有少数,因为代州军事突发事件,而携家迁徙他乡,抑或者出走代州投奔亲友的。

守城的厢军把这种情况报了上来,那位军曹也来找了王景禹问。

军曹担忧道:「转运使大人,这城门限制一开,免不了就有百姓经不住下,拖家带口的就逃出代州去了,一旦大家都这般动作,代州城百姓走个干净,甚至挤着要走,怕也是要生事端!」

正在州城的南城门门楼上的王景禹,看着军曹所说的其中一户全家离开代州的骡车队伍,骡车之上堆着一人高的行礼,车头边上坐了一位怀胎几月的孕妇,还有一位八旬老人,几个小孩以及身体康健一些的人,都随着骡车在路上行走。

王景禹道:「此时要走的,多半都是本就在代州快要生活不下去的普通客户百姓。他们本来已经每日只为了生计而忙,如今,边事起了变化,几天的戒严就可能令他们倾家荡产活不下去。既无产无业,自然就是说走就走。你拦着他们,难不成还能叫他们留下来保证有饭吃吗?」

「这……」军曹一噎。

他提议不叫这些人走,当然不是说要管这些留下来的人的生计,只是单纯不让走而已,以免动摇了民心军心。

王景禹:「放心吧,一切照常。今日是开放第一日,市禁刚刚开放,那些被临时徵调去修筑防御公事的百姓,多数都还没能回到家。但凡在代州经营日久,有了田产家业在此的,若不是被逼的活不下去了,谁愿意抛家舍业的远走他乡?」

之后的两天时间内,王景禹以转运司使的身份,高调的在代州州城内外,频繁出现在各大集市或者商铺茶楼。

还去了一趟城外的先农坛寺,巡检农事,祭拜先农神志,在田间地头,与即兴遇到的农户,聊一聊今年的农事和收成,在代州辽阔的天地之间,喝一碗农家大麦茶。

渐渐地,被徵调到各处城寨的民户回到家的越来越多。

听说以及亲眼见到了代州城内外,一派平和如常的场面,惶惶多日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转头重新投入到了自家的生计之中去。

第五天,代州知州自宜县两寨回归。

第169章

代州知州带回了一封北齐朔州刺史写给王景禹的一封亲笔回信,并详细阐述了他在这几日与北齐两位刺史面谈的过程和达成的结果。

不过五日的功夫,代州知州整个人像是褪去了一层皮。

他倒是没有受到北齐两位刺史的苛待,只是这几日之中,精神高度紧张,时时敏感的观察身边环境,以及绞尽脑汁的套话,试图与两位刺史谈判,实在是耗费人的精力,自打离开代州州城的那一天起,他就再没睡过一次好觉。

(。)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