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绒锁

鹅绒锁>农家子,但人上人(科举) > 第195章(第2页)

第195章(第2页)

他同廖氏说起来成亲已然十多年,最开始虽然各有各的事情,各有各的奔头,可总体上还可以说相处的比较融洽,说一句相敬如宾也不为过。

可是,自打临南县那一件事事发之后,他被贬往偏地去课盐,廖氏就明确的表达出,不愿意随他同去的意思。

若廖氏是因为不愿受苦,那他昧着良心也是说不出的。

毕竟当初他被任为临南县主簿是,那个地方也丝毫不必课盐的地方好出什么。

当初愿意相随,如今却如此直截了当的拒绝,其中的原因,他王端当然想的明白。

还不都是因为那个,在临南县不过还只是个农家小子的王景禹!

这么多年了,他调任了那么多地方,廖氏再从未提过一次要陪他赴任的话,这一回,他不过是透露了一下,王景禹将和自己同路为官,像往常多次一样语气平常的问她是否要同往。

以往以各种理由推举的廖氏,果然毫不迟疑的回信来,决定要同来。

哼。

王端忍不住心中冷笑。

不过,来了也好。

他也希望她能来,她与王景禹的这一层关系,放在那里,他不用白不用吗不是。

汾州知州来了一趟太原府,在王景禹有空闲的时间,热情的找上门,各种主动要求,要将汾州眼下的税收丶漕运丶安防丶大案要案乃至学务的大事,能说的都向王景禹说了个遍。

本来他对于这个年纪轻轻就身居五品官职,担着一路转运使职责的王景禹,并不是十分信任。

只不过传言的他,太多让人嗟叹的传奇,可以说对这个人的好奇之心,远大于其他。

这一次与王端共同的会面,汾州知州邓常算是彻底的对这个比自己年轻三十岁的转运副使,钦服到了底。因此上,自然无比积极的将自己的任务向上汇报。当然,他也不能忽视了百草园的转运正使,所有同王景禹讲过的东西,他也全都通过转运正使尽可能的讲了一遍。

等他坐在了回汾州州衙的马车之上,细细的梳理这一趟太原府之行的收获时,把自己汇报完诸项汾州事务之后,转运正使卜根睿与王景禹所给出的处理意见,一一放在一起排了出来。

邓常握着笔杆,仔细审视着纸面之上的每一条汾州事务的建议,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这一趟太原府之行,所获取到的收获,以及亲自面见新任转运副使之后所带给他的震惊,都远超出他的预期。

马车不时的颠簸,一滴墨水自笔尖垂落,晕染在纸面之上,糊住了汾州知州刚刚书写完的其中一行字。

「哎哟。」

他忍不住叹了一句,将毛笔小心的放置在砚台之上。

捧起这一页指,小心的吹拂墨印。

待墨迹渐渐干凝之后,注意力再次放到了这一页纸的内容之上。

他还记得,在自己述说汾州漕运的难题之时,当时年轻的转运副使,是如何轻巧的恰到好处的一一说出了他的建议,在这一条条的建议编织背后,还巧妙的把水灾防患作为日常的事务,分解到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举措之中。

无论是其中一条一条的建议,还是这位年轻的转运副使,在漕运丶水务之上,片刻之间就能编织出这样精巧又聪明的防治策略,当时带给了他多了大的震撼,此时再重看,那一股惊叹丶震撼的情绪,只会加倍的久久震荡在胸腔当中。

这位毫不羼假的农家子出身,一路三元及第,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这位入仕四年,即由副八品直升至副五品的新任转运正使。

他是这么的年轻。

也是这么的前途不可限量。

车马之中,邓常饱含感情的低声喟叹:「真真是未来宰辅之姿。百年难得此一人物,实乃我大景朝廷与百姓万民之福啊!」

第162章

汾州知州邓常回到了汾州,先是汾州商队的商道受阻多日之后,终于顺利通行。

接下来,他摩拳擦掌,开始将精力投注到了漕运与水务的整治当中,他牢记着当时王景禹所说:「务不在急,在精在恒。」多年的官场经历,汾州知州邓常也完全可以分辨的出来,王景禹这样的表态,才是真正擅于实务之人才会说出来的话。

遇到了那么多位,只会要求迅速拿出表面成果,根本不管过程和里子的官员。

邓常知道,这一次,他遇到对的人了。

老骥伏枥,中年焕发,多年颓唐一扫而空。

汾州州衙上下,无不震惊于他们的知州大人,在这一趟太原府之行回来之后,上楼都比从前有劲儿了!

(。)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